摘要 当前,新常态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状态的代名词,对于新常态能持续多长时间?新常态下合理的增长速度是多少?哪些行业将面临起飞机遇?在17日–18日由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主办的&...
当前,新常态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状态的代名词,对于新常态能持续多长时间?新常态下合理的增长速度是多少?哪些行业将面临起飞机遇?在17日–18日由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主办的“中国经济新常态――速度、结构与动力国际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众多专家给出了答案。专家普遍认为,新常态下可以通过若干领域的改革继续挖掘经济增长潜力,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刺激经济增长,把新常态变为新机遇。 释义:既非周期性现象也非政策性现象
当前,中国经济中出现一些趋势性变化,从速度上看,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发展方式上看,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经济结构上看,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上述变化均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对于如何认识新常态,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平表示,新常态就是反常的现实正逐步变为常态,即中国当前减速调整是依照传统高增长而言的新常态,是一个典型的过渡期,这个过渡期有着明显的方向、时间长度、持续性和结构性、体制政策机制改革的特征。
“它是新的'常态’,不是周期性现象,更非政策性现象。”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在诠释新常态时这样表示,旧常态在大概率上不会回归,我们要迅速适应并引领新常态的发展,发现、挖掘并运用好新常态所蕴含的动力,同时对旧常态下习以为常的发展方式进行壮士断腕式改革,对已被旧常态扭曲的经济结构进行革命性调整。
李扬直言,由过度投资造成的产能过剩这种水分,已经构成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死荷重”。如果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速下降无非只是压缩上述水分,将正是提高效益、提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路径。
目标设定:应以潜在增长率为依据
最近,国内外研究机构都在对中国的潜在增长率进行预测。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运行实验室预计,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在2011年–2015年为7.8%–8.7%,2016年–2020年降至5.7%–6.6%,2021年–2030年将降至5.4%–6.3%。
在新常态下的目标设定上,李扬表示,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取决于潜在增长率,因而应以潜在增长率为主要根据来确定实际增长目标,这将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确定增长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基点。
回顾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增长就是在连续不断的高强度投资和资本形成的情况下发生的,但最近几年来,投资驱动力正逐渐减弱。李扬表示,今后投资增速还会继续下滑,当前普遍预计十三五期间投资增速将维持在10%左右,投资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下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也表示,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均衡点在6%–6.5%左右,预计未来整体投资增速将会降至11%左右,另外两驾马车消费和出口也将分别进入10%和5%–10%的增速新常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高级经济学家孙涛对此表示,新常态是在增长下降和风险加剧背景下的自然选择,其中包括实际和潜在增长率的下降,其出路则是通过巨大的结构调整空间来实现可持续增长。
新机遇:结构优化改革激发增长活力
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将逐步优化,包括从过去以工业为主的结构转为以服务业为主的结构,从以低附加值产业为主的结构转为以高附加值产业为主的结构,从“三高”行业占比较高的结构转为“三高”产业占比较低的结构。
对此,张平表示,经济结构调整已不是原有意义上的一二三产业的比重高低调整了,而是更为广泛的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的意义首先在于如何重振内需、如何提升消费需求比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调整、区域结构调整、要素价格初次和再分配体制调整。
在谈及中国结构性改革时,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黄海洲称,中国经济在一系列宽松政策和结构性改革下寻求新平衡,并重新激发增长活力,对于2015年全球市场的表现也有很大影响。他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温和下行和需求放缓将会拖累对中国增长敞口较大国家,如中东产油国、澳大利亚、巴西、韩国和台湾。此外,受供给端产能释放而需求端仍然疲弱的拖累,大宗商品原材料难有较好表现。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表示,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未来可以通过改革继续挖掘经济增长潜力。这就需要正确认识和主动应对新常态,通过若干领域的改革,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刺激经济增长,把新常态变为新机遇。
黄海洲建议,在全球经济复苏分化和通胀下行的大背景下,需关注市场波动性上升所隐含的风险和通胀下行带来的系统性机会。新兴市场中,他相对更看好印度、中国等市场在改革红利推动下的增长潜力和上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