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国外有机硅先进生产商主要依靠在汽车、化妆品等新领域的推广来促进销售,可见有机硅行业的长期发展依赖于掌握客户需求基础上的新产品开拓。从06年有机硅的销售收入来看,DowCor...
近年来,国外有机硅先进生产商主要依靠在汽车、化妆品等新领域的推广来促进销售,可见有机硅行业的长期发展依赖于掌握客户需求基础上的新产品开拓。从06年有机硅的销售收入来看,DowCorning和Wacker的销售收入增长率同比均达到10%以上。 市场需求快速增长
近10年来,我国聚硅氧烷表观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达到31%,近3年平均增长29%,是我国GDP增长率的近3倍,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需求增长。2004年我国聚硅氧烷表观消费量已达18万吨,折合单体近40万吨;2005年消费量约24万吨,折合单体近54万吨。预计2010 年前我国聚硅氧烷需求将保持平均20%以上的增长。
国际市场上工业硅资源供应紧张,而我国工业硅资源成本相对为全球最低,加之我国对有机硅需求的平均增长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25%以上,是全球需求增长最快的区域。而05年国家商务部对进口初级形态二甲基环硅氧烷的反倾销裁定,使得世界有机硅生产巨头不约而同选择在华投资作为突破途径。
我国具成本资源优势
有机硅成本构成中,折旧、金属硅粉以及一氯甲烷合计占总生产成本的85%左右,我国有机硅工业在这三个重要领域均具有重要的成本和资源优势。折旧占有机硅生产成本的10%以上,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大小对生产成本有较大影响。与国外有机硅先进公司相比,我国的有机硅单体企业具有明显的固定资产投资低的优势:在我国投资新建一套6万吨/年的单体生产装置,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是5亿元,新建一套10万吨/年的单体生产装置则需要8亿元。而在国外投资是国内固定资产投资额的两倍多。目前全球金属硅产能在100万吨/年左右,其中我国金属硅生产能力在77万吨/年左右。
作为金属硅原料的硅矿石我国储量丰富,国内金属硅产能庞大而且市场集中度较低,有利于我国有机硅工业的发展。目前两家主要的有机硅生产商新安股份和星新材料都分别在四川和兰州建有5万吨级以上的金属硅产能,且产能还在进一步增加中。此外,两家主要的有机硅生产商基本实现了一氯甲烷的自给:新安股份采用了独特的“有机硅-草甘膦”联产技术,实现了氯资源的循环;星新材料则自己生产一氯甲烷来满足有机硅生产的需求。
行业总体保持高景气度
如同发达国家一样,我国有机硅单体的消费同样主要集中于硅橡胶和硅油领域。2006年我国有机硅单体的表观消耗量超过了60万吨,同比增长25%以上,其中甲基氯硅烷产量达到24.4万吨,同比增长了28%,剩余40多万吨仍然依赖进口,自给率约为37%左右。
供给面看,2007~2009年我国有机硅行业将进入产能释放的集中期。其中星新材料和新安股份分别增加的10万吨单体将在07和 08年建成投产,道康宁和瓦克合资的20万吨预计也在2010年前后建成。另外,蓝星和罗地亚的20万吨单体、东岳20万吨项目也在规划中。虽然计划中的有机硅产能增加较多,但由于其装置建设期一般在一年半以上,其中吨位大的项目建设期更长,并且因工艺复杂,建成周期往往拖后,预计2009年我国新增有机硅单体约为20万吨左右。但按需求增速20%计算,国内单体总需求量为96万吨左右,对外依存度仍然高达50%以上。有机硅行业总体仍可保持较高景气度。
由于下游需求旺盛,2006年下半年以来,国内有机硅价格总体处于高位,虽然吉化报价自年底以来有所回调,但星新材料的江西星火报价基本在3 万元/吨的水平,预计2007年单体价格将在2.6~3万元/吨的高位,毛利率在30%以上。目前,国内反倾销以及09年形成的“三足鼎立”垄断格局将为有机硅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该行业尚处于成长初期,需求持续快速增长。
随着单体规模扩张及技术进步,深加工产品开发为国内企业孕育广阔发展空间。国内企业产能翻番,新安股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原料消耗有望下降23~33%,利润大幅增长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