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如何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话题。全国人大代表、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结合企业发展实践提出,中国装...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如何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话题。全国人大代表、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结合企业发展实践提出,中国装备制造业要爬全球价值链高端的这个“坡”,就必须过核心技术的这道‘坎’。”詹纯新认为,爬“坡”过“坎”需要国家运用市场的手段,与企业协同健全纵向产业链、打通横向产业链。
詹纯新是来自于装备制造业的基层代表。他所在的中联重科是世界排名第六、国内第一的工程机械企业。目前,中联重科正依托在工程机械板块形成的优势,加速战略转型升级:在继续做好工程机械主业的同时,在环境产业、农业机械、重型卡车、金融服务等四大新的产业领域布局,把战略目标定位在了“做装备制造业世界级企业”。
成功的背后并非全无隐忧。“产业链纵向发展不均衡”和“产业链横向资源不共享”已经成为制约企业继续向世界前列迈进的的重要原因。詹纯新分别举了两个例子,“3家中国企业已进入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前十。但为之配套的国内企业数量非常多,但高端的液压件、密封件、传动件、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还大多依赖进口。” “我们的航天工业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但我们的农业机械在深翻、收割等方面与世界高端农业机械却还存在一定差距。”
“核心关键零部件技术受制于人”和“共性技术不能共享”也是整个中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发展瓶颈。公开资料显示,在高端装备[-0.10%]领域,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40%的大型石化装备、70%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及先进集约化农业装备仍依靠进口。
“面临转型升级,装备制造业要爬全球价值链高端的这个‘坡’,过核心技术的这道‘坎’。” 詹纯新表示。
四两拨千斤用市场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如何跨越横在装备制造业面前的“纵横”维度难题,实现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詹纯新表示,一方面必须在产业链上实现均衡发展,重点培育一批强、精、专的中小企业,加大对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进行有效投入,填补产业链上的空白;另一方面要有 “大装备制造”成果共创共享的整体思路,做到共性技术共同受益,从横向打通产业链。
为此,詹纯新建议国家用市场的手段,在这两个重点领域进行必要的引导,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实现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对于纵向产业发展不均衡问题,詹纯新说,“建议国家以用入股的方式,以市场原则,和企业共同投入组建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的股份公司,在纵向上补齐产业链短板。政府用这种市场手段来配置资源,在产业链关键点上精准发力,可以解决前期投入大,单个企业没有能力投资、也很难获得大的市场的难题,可以解决国家在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上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的难题。”
在横向打通产业链上,詹纯新建议国家制订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合适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组建跨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联盟,解决大装备制造业成果共创共享的问题。
“国”“企”联动让中国装备享誉全球
国外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成功经验也表明,国家扶持建立工程研发中心可以带动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日本和美国,其装备制造业的工程技术研究及其相应的装备制造业与产品之所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重要原因,就是这两个国家不仅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工程技术中心的建立和发展,而且还支持工程技术中心的研究成果在装备制造业的应用于推广。例如,日本的技术研究和开发,30%由国立科研单位和大学承担,70%由民间企业承担。
国家借助市场手段扶持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企业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共同繁荣。这也是被中联重科用实践证明过的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
与纯粹生产型企业不同,中联重科非常注重基础及共性技术创新。通过搭建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加大共性技术应用研究的投入,中联重科充分发挥“企业国家技术中心”、“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的优势,在液压、传动、耐磨、控制等基础学科共性技术研究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基础性原始性创新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行业的各类产品,为产品升级换代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夯实了基础。目前,中联重科已经汇聚建设机械[0.00% 资金 研报]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混凝土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流动式起重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三大国家级创新平台,引领着行业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调整。2013年,依靠自主创新,中联重科先后推出再生水洗扫车、全球首座连续级配式混凝土搅拌楼、113米全球最高登高平台消防车,101米世界最长臂架泵车也首次商用。
在年初揭晓的“2013国家科学技术获奖名单”中,中联重科的“超大型塔式起重机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此为核心所开发的13款产品屡次创下了建筑领域的新纪录,中联重科塔机全球市场占有率也连续五年夺魁。
从产业链的带动效应来看,目前,在中联重科周边已形成了上百家极具活力的中小配套企业群,为中联重科做配套的企业已达千家,金额数以百亿计。
正是基于这样的实践经验,詹纯新提出,如果国家能在纵向的核心关键零部件技术和横向的共性技术这两个重点领域作必要的引导,就能在市场中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与企业协同健全纵向产业链、打通横向产业链,从而实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提升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让中国装备享誉全球”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