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8月27日,长安福特马自达三工厂在重庆北部新区奠基,重庆市长黄奇帆在项目奠基仪式上表示,从近期看,三工厂投资近6亿美元,将成为当前“稳增长、保投资”的重要动...
8月27日,长安福特马自达三工厂在重庆北部新区奠基,重庆市长黄奇帆在项目奠基仪式上表示,从近期看,三工厂投资近6亿美元,将成为当前“稳增长、保投资”的重要动力。
此前一周,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大会”上,重庆抛出“十二五”期间投入1.5万亿元实现工业产值倍增的庞大计划,在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稳增长”举措、“地方版四万亿”升温的背景下,重庆的巨量投资计划有着自己的逻辑。
“渝版四万亿”
今年7月以来,相继有广东、天津、重庆等地政府抛出促投资、稳增长的计划。据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底,各地方政府公布的投资计划总计金额已超过7万亿元。其中,上半年经济增速分列全国第一和第二位的天津、重庆均推出总额1.5万亿的投资计划。
重庆1.5万亿的工业投资计划酝酿和准备的时间比较长。早在今年6月,重庆“再工业化”的意图已有所显现,重庆市委在当时举行的第四次党代会上提出,把发展工业放在经济工作首要位置,突出大项目、大企业、大基地、大支柱。
一个月后,重庆官员迎来了一场高规格的讲座——重庆学习论坛,论坛第一期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重庆市委书记张德江主持,主讲人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重庆市级官员和市级部门主要负责人悉数到会,张德江再一次指出,要把发展工业放在经济工作首要位置。
同时,2012年上半年重庆工业投资形势严峻,这或许是促使1.5万亿投资计划出台的直接原因。据重庆市经信委统计,1-7月重庆工业投资完成1484亿元,同比增长25.2%,但增幅环比下滑1.5个百分点,且仅完成全年投资任务的49%;同时,今年1-3月重庆38个区县中的14个区县出现投资下滑,该市长寿、渝北、永川等工业投资重镇甚至连续5个月投资出现大幅下滑。
8月20日,重庆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投资计划正式出台:“十二五”期间重庆工业投资要累计达到1.5万亿元,建成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化工、材料、能源、消费品七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这意味着3年后重庆工业年产值将实现倍增。
工业倍增计划的推出实质上也是对此前政策的调整。最近三四年时间,工业并非重庆发展的唯一首选,金融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一度在各类政府规划、报告中频频成为重点,甚至显现出与制造业平起平坐的趋势。
重庆大学教授、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蒲勇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就大背景而言,当前美国提出“再工业化”,欧洲发生债务危机,这一形势下唯有德国经济保持较好势头,这与德国高水平制造业发达有着很大关系,对重庆而言,这种状况传递出一种信息,同时也是一种示范,即需要重拾制造业、也需要向高端工业发展。重庆此时推出的1.5万亿工业投资计划可以视为“渝版四万亿”。
融资渠道
包括重庆在内,各地方政府抛出的投资计划都面临“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而从目前重庆官方的计划来看,银行贷款仍被设定为此轮投资的主要来源,同时民间资本也被寄予更大期望,地方政府在其中更多的只是引导和扶持的作用。
按照重庆市长黄奇帆的构想,1.5万亿工业投资的资金中,企业自有的资本金大致25%,银行贷款大致45%,企业上市(IPO)、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可以占到10%左右,信托、租赁、发债等融资可以占到15%左右,政府引导性资金大体5%左右。
黄奇帆表示,工业经济是充分市场化的领域,工业投资说到底是市场行为,不能过分依靠政府投资。目前重庆非公经济占比为61.7%,预计2015年将达到65%,但在工业领域,非公经济比例预计会扩大到75%甚至更多,其中民资会超过50%、“三资”会超过25%。
针对工业投资计划,重庆近期还出台了《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三年振兴规划》、《重庆市汽车工业三年振兴规划》等产业规划,其中更多的是强调对产业的引导和扶持——如电子信息产业规划中,强调“要全力帮助企业争取订单”;汽车产业规划中,则强调保障重点企业和项目的土地、电力、天然气、劳动力等要素供应。
这样的政府引导性规划能够吸引多大投资,目前还有待观察。
重庆一家大型民营制造业企业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中层管理人员告诉本报记者,工业投资这块,他们会以自有资金为主,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推进新型工业化”对于他们企业而言自然是利好的消息,但是目前对于相关行业扶植和引导的细则仍未下发到企业层面,因此他们的具体投资规划目前不会有大的变动。
此外,一些更为“诱人”的行业也在吸引着制造业的资金,在重庆,当地大型制造业企业如长安、隆鑫旗下均有房地产企业。重庆“再工业化”过程中,如何抑制类似制造业企业“吃偏饭”的冲动也是一个问题。
蒲勇健认为,政府对地方国企的控制力肯定会强些,相关的产业规划和投资计划也较容易实现,但对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而言,地方政府更多的只能是引导,至于重庆设定的1.5万亿投资来源的比例构成是否合理,他认为还需要观察。
产能过剩风险
此次重庆的稳增长计划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与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屡屡采用的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铁公机”模式有所区别。
蒲勇健认为,重庆在1997年升为直辖市后,前十年可以视为建设“枢纽重庆”的过程,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在这个阶段总体上已经得到较好解决;2007年开始,“产业重庆”成为当地发展的重点,现在提出“新型工业化”也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如果继续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显然会造成低效率的重复投资。
尽管“新型工业化”的方向不存在问题,但是在加大工业投资、产值倍增的情况下,产能过剩的风险也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在重庆“推进新型工业化大会”上,重庆市长黄奇帆提出,如果重庆的工业规模达到3万亿元乃至5万亿元,产能饱和就是迟早的事。事实上,目前国内钢铁、水泥等产能已经全行业过剩。再过三五年,汽车产业也会面临这样的危险。因此,对存量的技术改造以及技术开发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为此,重庆提出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工业体系,最终形成“3个1/3”的投资格局,即1/3用于基建扩能,1/3用于技术改造,1/3用于研发创新。
在相关的产业振兴规划中,重庆也提出了一些工业升级的思路,以应对产能过剩的风险。针对电子信息产业,重庆认为目前笔记本电脑产值占比达到40%,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抗风险、抗市场波动能力不强,提出着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针对汽车产业,重庆认为目前微车占比过高,下一步将提高轿车、SUV(运动型多用途汽车)、MPV(多用途汽车)的产能和占比。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重庆实施的农民“转户进城”也曾被期望为拉动内需、增加消费的力量。截至目前,重庆已有300多万农民“转户进城”,官方曾测算认为,这些“进城”的农民每年可能会增加300多亿元的消费。
但从实际情况看,这种消费潜力的释放也许仍有待时日。蒲勇健告诉本报记者,其参与的一项实地调查研究显示,农民“进城”对消费的拉动目前并未达到预想的水平,相当一部分农民因为“进城”后生活基本开销大大增加,反而减少了对工业产品的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