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来到磨料磨具网  | 免费注册
远发信息: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
手机资讯手机资讯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立足创新“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冲击6万亿

关键词 高端装备制造业 , 十二五|2011-12-31 09:47:44|来源 中国工业报
摘要 我国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中,有90%的高档数控机床依赖进口、有95%的高档数控系统依赖进口,智能装备的对外依存度也高达70%。还有大部分机器人和工厂自动控制系统依赖进口,工厂自动控制系...

  我国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中,有90%的高档数控机床依赖进口、有95%的高档数控系统依赖进口,智能装备的对外依存度也高达70%。还有大部分机器人和工厂自动控制系统依赖进口,工厂自动控制系统、科学仪器和精密测量仪器基本由国外垄断。

  2010年,我国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20万亿元,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约1.6万亿元,占装备制造业的8%左右。在我国装备制造的三大产业中,机床工具业产值达到3922亿元,但其高端产品比重只占30%;仪器仪表业产值3945亿元,其高端产品的比重只有18%;比例最低的是通用基础件工业,产值是4600亿元,而其中高端产品的比重只占到5%。

  两组数据将我国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尴尬处境暴露无疑。日前,《中国政策论坛》邀请工信部领导、专家学者、企业精英共同探讨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如何发展,业界人士一致认为,自主创新是发展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必由之路。

  戒备之心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蔡惟慈表示,“装备制造强国对于中国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非常提防的。他们一方面在我们具有比较优势的中低端产品方面用贸易保护措施来削弱我们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方面,不但越来越不愿向我们转让技术,而且仍然在高性能机床上对我们有严格的出口限制。为此,我们要有清醒认识,高端装备制造业靠别人不行。”

  据统计,2010年我国进口机械设备2553亿美元,2011年预计会超过3000亿美元。我国在高端装备领域与国外差距还比较大。我国与日本机械设备进出口逆差高达500亿美元,与德国逆差高达400亿美元。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吴劲风用亲身经历讲述了美国封锁我们的蛮横劲。自1999年至今,美国政府一直通过国务院的ITAR国际武器交易规则,禁止美国制造,包括含有美国部件的卫星用中国火箭发射,因为欧洲和包括日本公司在内的多数卫星制造商都至少采用部分美国部件,因此这实际上阻止了中国进入全球商业发射市场。通过多年的实践,航天科技才通过与欧洲的合作打破这一封锁。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表示,30年来,为什么我们引进技术,合资合作越来越困难?因为以前我们买的是国外二流、三流的技术。因此,现在要买肯定就买世界一流的技术。但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会把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卖给我们。我国工业经济已发展到了较高阶段,已经不能靠引进技术和合资合作来发展,必须立足自主创新、自主发展,这是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发展的根本途径。

  卡脖之痛

  苏波指出,通过30年的发展,尽管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一些关键领域差距还很大。比如核电装备里的关键零部件和控制系统仍然要依靠进口。还有燃气轮机,其中最核心的高温燃烧室,国外不但不卖给我们,连合资工厂都不在国内建,让你永远无法掌握其核心技术。

  以最能体现核心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的专利数来说,以工程机械行业为例,美国卡特比勒公司有专利11000多个,国内的中联重科只有500多个;以发电设备行业为例,法国阿尔斯通公司专利有12000多个,我国哈电只有300多个。上述数字说明我国许多装备自己的核心技术很少,而专利少最核心的原因是技术创新能力差,而且创新意识也不够。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表示,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为2%,而国际上的企业基本超过10%,有的达到30%。我国企业研发投入的60%是买软件、买仪器,而欧美先进装备制造企业60%的研发投入在设计、试验等自主研发上。

  我国核心基础件的寿命和可靠性与国外对比,国产的寿命是国外同类产品的1/3或1/2。在海洋工程装备方面,为大型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做配套的装备,目前数量只占8%,价值只占3%。

  蔡惟慈表示,从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来看,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了,但高端装备制造的实力,我们还不行。国际公认的高端装备制造强国还是美国,德国、日本。美国在航空航天、燃气轮机、工程机械和智能测控装置方面;德国和日本在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和液压件方面世界领先。另外,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瑞典等国家在高端装备制造的局部领域也明显超过我国。如瑞典的轴承、法国的核电装备等。

  “瓶颈”之多

  蔡惟慈认为,装备制造强国为什么能明显领先我国,因为他们在战略上非常重视高端装备的发展,非常重视研发方面的投入,以此引领了高端装备制造的方向。同时,他们非常重视核心关键零部件和智能测控装置的发展。这些国家具有很强的大型成套装备系统设计和系统集成能力,在关键领域掌握核心技术,掌握标准制定的话语权和整体设计的主动权。“以西屋公司三代核电AP1000来说。虽然第一套装备是在中国制造,但设计和标准都是由西屋公司来制定,现阶段,我们只能做个参与者。”

  中国仪器仪表协会名誉理事长奚家成也表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瓶颈集中在核心技术缺失,同时,除产品开发是重要的瓶颈以外,还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生产制造技术;二是关键功能部件和重要基础件;三是先进的生产模式和信息化的全过程生产管理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系统。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史坚忠认为,制约高端装备产业发展的瓶颈很多,产业体系不健全也是个重要原因。现在表面上看是产品、企业的竞争,背地里实际上是产业链的竞争,我们国内完整产业链的构建还有很大的缺失。

  为什么我们引进了那么多技术,而核心技术没有突破?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总顾问屈贤明认为,“国家在装备制造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取向上出现了偏差,我们买技术有钱,消化吸收没钱。

  我国买技术花1元钱,在消化吸收上我们只花了0.26~0.36元,而德国是1∶3.3,日本是3~7倍。”

  首台之功

  我国在高端装备领域之所以能屡屡突破,首台首套工程功不可没。近年来,我国将装备制造业自主化的关键问题———首台(套)设备的使用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并提出建立鼓励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机制。此举对我国重大装备制造业加快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化水平,推动产业升级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与会专家强烈呼吁,高端装备制造的发展,尤其要重视支持国产装备的首台首套的研发。


  屈贤明表示,“高端装备现在面临首台(套)应用难的问题。我们很多高端装备制造难度比较大,技术含量比较高。用户应用产品有很多顾虑。我们制造企业要把产品做到可靠还便宜,另外政策上还要有一些导向。”


  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志刚认为,“制造企业与用户的交流很不够也是个问题,我在与沈飞和成飞老总交流时发现,很多设备我们能做,但由于信息沟通不够,不了解用户的需求。或者说很多用户的注意力在‘外面’,我们需要机会。”

苏波指出,我们国内确实存在制造和使用“两张皮”的问题,这个问题在计划经济时代就存在,实际上制造和使用格局的形成有历史渊源,到现在还存在,所以在国家政策里重点体现推动首台首套的应用。


  吴劲风希望在国内的采购中,尤其是财政拨款的政府采购要向国产设备倾斜。政策要继续支持国有和民营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吴强是“首台(套)”的受益者,他表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未来高端装备产品更需要政策支持。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没有品牌、没有业绩的制造企业是很难进去的。但中海油国内首台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油石油981”交给了我们,给了我们机会,加上国家的配套政策,我们才能把“海油石油981”干出来。“十一五”期间,企业的突破主要是政策的支持。


  吴强表示,在“17万立方LNG船”、“海油石油981”等高端产品的机电配套上还要突破,目前“海油石油981”的机电配套的自给率只有10%,高端产品的机电配套还要集国家之力。他呼吁,“国内企业要互相支持,如我们和齐二机联合开发的船用曲轴,通过自己研发,以前进口要1亿美元,现在国产化后成本降到了4000多万元人民币。”

  装备未来

  我国装备制造业如何突破发展瓶颈?苏波给出答案是,不断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政府要提供支持创新的条件;企业要聚集一批人才;高端装备制造业要打造一批产业基地,如法国航空基地、美国休斯顿基地,日本丰田汽车生产基地都是可借鉴的样本。

  苏波指出,作为七个国家制定的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最具有带动性的产业。为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工信部协同其他部委,制定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了未来发展的目标。

  到2015年,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值要达到6万亿元,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要占整个制造业的25%。“十二五”期间,工信部要继续推动能源装备、通信装备、数控机床的发展。“十二五”期间,工信部要重点发展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卫星制造装备及应用、智能制造装备等五大领域。

  苏波表示,工信部将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一是尽快明确高端装备制造相关领域的发展战略。尽快发布航空工业中长期规划。尽快发布船舶、轨道交通、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十二五”规划。二是实施五大工程。三是支持通用零部件和控制系统等短板的发展。四是调整企业结构,通过兼并重组促进高端制造企业的发展。五是不断完善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支撑体系。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磨料磨具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河南远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磨料磨具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磨料磨具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371-67667020
郑州玉发磨料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