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者:刘金昌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创建于一九五八年,原所址:郑州市华山路121号,现所址:郑州市高新区梧桐街121号。科研生产区占地面积66,690平方米(100亩),建筑面积29...
作者:刘金昌
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创建于一九五八年,原所址:郑州市华山路121号,现所址:郑州市高新区梧桐街121号。科研生产区占地面积66,690平方米(100亩),建筑面积29,980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64,000平方米。是我国磨料磨具行业唯一的综合性研究开发机构,原机械工业部直属一类研究所,承担着我国磨料磨具行业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咨询服务工作。1999年转制,隶属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成为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和咨询服务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
建所五十多年来,该所取得各类研究成果1270余项,其中有近150项分别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有550多项成果在全国各地推广应用,开创了我国超硬材料及制品工业领域,为我国磨料磨具、超硬材料及制品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该所于1963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1965与济南铸锻所联合设计、试制成功铰式六面顶金刚石合成压机;1966年研制成功树脂、青铜、电镀结合剂金刚石砂轮;1967年研制成功第一颗立方氮化硼(CBN);自1970起率先相继研制成功行业专用设和检测仪器;1975年研制成功第一颗人造金刚石聚晶(PCD);1978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颗立方氮化硼聚晶(PCBN);率先建立了人造金刚石中间试验基地,开展超硬材料及制品的中间试验工作,对超硬材料磨削、修整、切割、切削、钻采、钻进等一系列超硬材料磨具及制品进行了中间试验开发工作;组织并参加了我国第一家金刚石及制品专业工厂—第六砂轮厂的工艺设计、技术培训和建设工作。毫无保留和无偿地为本行业以及冶金、地质、煤炭、石油等系统的数十家企事业单位培训了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奠定了我国超硬材料及制品工业腾飞的基础。为我国超硬材料及制品工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人造金刚石课题代号“121”也因此被永远载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史册,曾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机械工业科学大会奖、河南省科学大会奖。
转制以来,该所以人为本,培养了一批学术、学科带头人,造就了一支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不懈探索,发展创新的优秀团队。现拥有各类技术人员196人,中高级以上职称人员120人,教授级高工1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人,专业配置齐全,技术力量雄厚。注重与国内外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解决行业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
该所坚持“自主创新、重点突破、持续发展、引领行业”的发展思路,以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工具、家用电气行业为目标。组织研究开发了一系列具有高、精、尖、专特点的高速、高效、精密超硬材料制品,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成果。该所研究开发的“高精度超薄超硬材料磨具成套制造技术”、“汽车关键零件加工用高效陶瓷CBN磨具”、“硅片减薄砂轮”、“微孔陶瓷工作盘”、“多轴联动用砂轮”等高技术产品,获国家级新产品6项、高新技术产品11项,取得专利30项。促进了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改变了我国高档精密超硬材料制品主要依靠进口的局面,2010年创收1.45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家超硬材料及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磨料磨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商检局进出口产品检验试验室、超硬材料及制品生产力促进中心、机械工业超硬材料及制品工程研究中心、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杂志社、磨料磨具通讯编辑部、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超硬材料分会、全国磨料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机械工业第四计量测试中心、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磨料磨具分中心、超硬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河南省超硬材料产业联盟等行业的技术管理组织机构均依托该所。承担着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相关工作。在建中的机械工业超硬磨具工程实验室、河南省高性能超硬材料制品重点实验室、精密超硬材料制品河南省工程实验室,将进一步完善行业创新体制建设。充分体现出该所专业配置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和在行业的中心地位。为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在新的历史时期,三磨人将会更加努力,准备迎接更大的挑战,承担起历史的重任,开拓创新,再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