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节能减排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根据国家和省、市关于未来五年加强节能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以及《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兰州市制定了节...
节能减排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根据国家和省、市关于未来五年加强节能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以及《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兰州市制定了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该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在2010年1.993吨标准煤的基础上降低到1.65吨标准煤,年均降低3.66%;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在2010年4.582吨标准煤的基础上降低到3.75吨标准煤,年均降低3.9%。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6.39万吨以内;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11.38万吨以内。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十二五”期间,兰州市将围绕十大节能工程和兰州石油化工、冶金有色循环经济基地建设,实施100个节能与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00亿元。组织企业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国家财政节能奖励项目、淘汰落后产能奖励项目和省上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专项资金支持。用足用好市财政节能与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对具有一定示范带动作用的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给予扶持。
同时,将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控制“两高”行业过快增长。建立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新上项目与县区和企业节能减排指标完成进度挂钩、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的机制,在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确保完成节能减排各项目标任务;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铁合金、电石、碳化硅行业淘汰6300KVA以下矿热炉,电力行业按照上大压小、热电联产的原则淘汰110MW小火电机组,电解铝行业淘汰100KA以下小型预焙槽,水泥行业淘汰窑径3.2米以下机立窑、中空窑等落后产能,加快新型建材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应用;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水电、生物质能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的科研、开发和建设;加快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金融、现代物流、旅游等市场潜力大、耗能低、污染少的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提高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超标排放企业将关停
“十二五”期间,兰州市计划实施多项节能减排工程,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加强节能减排管理,倡导全社会树立节能减排意识。加大推广建筑节能技术、节能产品的应用,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65%的设计标准。加大推广绿色照明产品力度,加快对城市景观照明、写字楼、公用设施等进行系统改造。通过政府机构示范带动,推进全社会节能工作的开展;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中水回收系统及配套管网建设。要以饮用水源保护和污染严重区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快推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强化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监管。2015年以前,所有排污企业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浓度达到控制指标要求;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加强工业企业的污染防治和管理。燃煤电厂及企业自备电厂要全面实施脱硫工程,保障脱硫设施的高效运行。全面完成电石、铁合金行业污染整治任务,加快淘汰小水泥、小砖瓦、小化工等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对不能达标排放、严重污染环境的五小企业要依法关停或限期搬迁改造,对除尘设施不完善的企业进行限期治理。此外,全市还将开展生态建设工程。重点实施新增百万亩绿色生态建设工程,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使全市生态林面积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100万亩。同时要抓好高速公路绿色通道建设,全面启动兰州新区植树造林和环境绿化美化工作。
《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到2015年,兰州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在2010年1.993吨标准煤的基础上降低到1.65吨标准煤,年均降低3.66%;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在2010年4.582吨标准煤的基础上降低到3.75吨标准煤,年均降低3.9%。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6.39万吨以内;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11.38万吨以内。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
“十二五”期间,兰州市将围绕十大节能工程和兰州石油化工、冶金有色循环经济基地建设,实施100个节能与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00亿元。
建立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新上项目与县区和企业节能减排指标完成进度挂钩、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的机制,在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确保完成节能减排各项目标任务;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十二五”期间,兰州市计划实施多项节能减排工程,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加强节能减排管理,倡导全社会树立节能减排意识。
以饮用水源保护和污染严重区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快推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强化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