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来到磨料磨具网  | 免费注册
远发信息: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
手机资讯手机资讯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十二五”时期是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键阶段

关键词 十二五 , 战略机遇 , 关键阶段|2010-11-23 00:00:00|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摘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发展成就。“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发展成就。“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键阶段。我们应进一步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提出体现了党中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准确判断
  
  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指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机会和环境,并对国家命运产生全局性、长远性、决定性影响的特定历史时期。
  
  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继续演进,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面临新的机遇。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全球分工日益深化,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重组和流动进一步加快,为我国经济发展利用全球要素提供了市场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条件和更好的社会环境。党中央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在全面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指出:本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由于遭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2009年成为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困难的一年。尽管如此,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仍然超过8%,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2010年上半年,在全球经济普遍低迷的情况下,我国GDP增长速度达到11.1%。综合判断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党中央对“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准确判断。
  
  “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为“十二五”时期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奠定了雄厚物质基础
  
  “十一五”时期,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十一五”前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1.4%,比世界同期水平快8.2个百分点。2002年,我国GDP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2006年达到20万亿元,2008年突破30万亿元大关,短短6年内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09年,我国GDP世界排名上升至第三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8.5%;人均GDP目前已经超过3700美元,迈入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2009年末,我国外汇储备2.4万亿美元,居世界各国首位;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2072.7亿美元,出口额上升至世界第一位。“十一五”期间,我国谷物、肉类、籽棉、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和钢铁、煤炭、水泥、棉布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第一产业稳定增长,“十一五”前4年平均增长4.6%,粮食在40多年中首次实现了连续6年增产。第二产业年均增速12%,比“十五”时期的10.8%提高了1.2个百分点。2009年,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4%,比“十五”时期提高4.3个百分点。我国区域经济保持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西部地区开工建设近70个国家重点项目,投资额超过1万亿元,覆盖交通、能源、农业、工业、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中部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达到27.3%,比2005年提高5.2个百分点;2009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一举超过东部,创造了历史新纪录。
  
  “十一五”时期,我国城乡统筹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取消农业税,增加了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补贴,加大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的力度,使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2006年到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60元增长到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10.2%,比“十五”时期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增加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幅8.3%,比“十五”时期加快了3个百分点。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5%,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45.5%下降到2009年的41.0%。2009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6.6%,比2005年提高3.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9个百分点。
  
  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为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经济结构调整思路日益明晰和政策措施不断出台,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了有力保障;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好这些有利条件,就能在“十二五”时期继续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基本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健全为“十二五”时期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了根本保障
  
  “十一五”时期,我国继续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都有了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持续推进,中央企业由2006年初的169家调整为目前的123家。垄断行业和公用事业改革继续深化,邮政体制实现政企分开,电信行业和航空工业完成重组,城市公共交通、供水、燃气、环卫等市政公用行业普遍引入竞争机制,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基本形成。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走出国门,成为我国开拓国际市场的生力军,持续带动大量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以及国内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劳务输出。为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可以预见,“十二五”时期非公有制经济将获得进一步的快速发展。
  
  “十一五”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加突出。“十一五”时期,我国实行新的企业所得税制度,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为企业营造了公平的税收环境。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初步形成,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国务院在5年时间内相继批准设立了8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分布在东中西部不同区域,涉及三次产业及人口、资源和环境多个领域,涵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两型社会”发展等多个主题。“十一五”时期的综合配套改革措施,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新的思路,必将释放出更大的发展潜力。
  
  世界新技术、新产业革命为“十二五”时期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氛围
  
  “十二五”时期适逢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和全球技术革命关键时期,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均把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作为突破口,以期尽早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一轮新技术、新产业革命中,哪个国家率先抢占技术和市场的制高点,哪个国家就能取得全球经济发展的先导优势,引领世界经济增长。
  
  目前,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都从战略高度对新兴产业发展进行了谋划,积极出台一系列重要科技战略措施。例如,美国将政策重点放在新能源和环保产业上;欧盟重在提高“绿色技术”在全球的领先水平,强调加快发展电动车、混合燃料车产业;日本大力促进IT技术在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强调要大力发展环保型汽车、电动汽车、太阳能发电等产业;俄罗斯计划用10年时间改变过分依赖能源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创新型经济,重塑科技大国形象;印度政府在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双重压力下,出台一系列科技新政,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支撑经济快速发展全面布局;巴西正在积极实施《创新法》,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节能低碳新兴产业;等等。
  
  为利用好世界新技术、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未来10年我国将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到2015年,这些产业的增加值占我国GDP的比重达到8%,到2020年上升至15%。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大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比较优势。我国作为传统制造业大国,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有强大的市场需求,也有牢固的传统产业支撑。我国规模庞大的传统制造业在产品、技术、装备升级和替代的过程中,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技术产品有着巨大的需求,仅仅国内市场就能够为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而这种优势是较小经济体和非传统制造业大国不具备的。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这一轮世界新技术、新产业革命的机遇,充分发挥国内市场巨大的优势,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优势与传统制造业的生产优势结合起来,促进新型工业经济和现代服务经济快速发展。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磨料磨具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河南远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磨料磨具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磨料磨具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371-67667020
郑州玉发磨料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