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星期二)上午10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12月份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李超按惯例首先通报了3方面情况。
第一方面是关于发用电情况。从发电量看,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发电8.0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8%。从用电看,1—11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3%。其中,一产、二产、三产和居民生活用电量分别增长11.5%、6.1%、11.3%和1.1%。
第二方面是关于投资项目审批情况。1—11月份,我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44个,总投资1.28万亿元。
第三方面是关于最新出台的政策文件情况。为促进家政服务业质量有效提升,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印发了《关于支持和引导家政服务业员工制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家政企业转型发展的方向。
为进一步加大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工作力度,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国家邮政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单位印发《深入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行动方案》。
经济运行延续回升向好态势
11月份经济运行情况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
一是生产保持较快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比上月加快2个百分点。
二是消费保持较快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1%,比上月加快2.5个百分点。
三是稳投资力度加大。截至11月底,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已基本发行完毕;各地通过全国统一的平台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项目1490个,总投资规模1.9万亿元。同时,用好1万亿元增发国债,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增发国债项目实施工作机制确定的项目和国债金额,下达第一批项目清单,涉及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近2900个项目。
四是外贸进出口保持增长。11月份以人民币计价的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1.2%,比上月加快0.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由上月下降3.1%转为增长1.7%,进口增长0.6%。
五是生产经营活动预期向好。尽管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有所回落,但企业预期指数保持高位,11月份制造业PMI中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连续2个月回升,非制造业PMI中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创近5个月以来新高。
李超表示,总的看,随着经济动能持续恢复、各项政策接续推出、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我们有条件、有能力统筹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圆满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预计明年CPI将温和回升
今年1—11月,食品价格与去年基本持平,涨幅为近十年较低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受输入性、周期性、季节性等因素叠加影响,猪肉、蔬菜等价格去年基数较高、今年高位回落。具体来看:
从猪肉看,去年下半年,生猪价格处于周期高位、产能明显增加,今年处于周期下行阶段,生猪、猪肉市场供应充足、价格低位运行,11月价格同比下降31.8%。随着“两节”临近,市场需求季节性增加,生猪、猪肉价格略有回升,后期可能继续有所回升。
从鲜菜看,去年冬季,受运输物流一度不畅影响,鲜菜价格上涨较多,导致基数较高;今年同期国内物流配送畅通,鲜菜供给充足,10—11月平均价格同比下降1.6%。
从粮食看,受地缘政治冲突等影响,去年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直接导致国内小麦、玉米、大豆等谷物价格不同程度上升;今年输入性影响明显减弱,粮食、食用油价格总体平稳,对食品价格的影响远小于去年。
从后期看,我国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裕,产销衔接畅通,市场秩序良好,食品价格具备平稳运行基础。
今年CPI总体低位运行,随着输入性、周期性、季节性等因素有所改变,基数效应逐步减弱,商品服务需求持续恢复,预计明年CPI将温和回升。
助力家政行业高质量发展
家政服务业是“朝阳产业”,事关千家万户福祉,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近年来,家政服务业步入前所未有的发展“快车道”,提质扩容不断取得新成效,但家政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需求之间还有较大差距,如何找到一个“好阿姨”成为不少家庭的关注焦点,家政服务质量仍需进一步提升。
为推动家政企业积极向员工制转型,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指导意见》中提出了3方面14项举措。具体来看:
一是聚焦“降成本”,加强政策支持引导。在财政、税收、社会保障、住房、保险和金融信贷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务实举措,同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出台实施细则,进一步强化支持引导。
二是聚焦“规范化”,推动家政职业化发展。持续加强家政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员工制家政服务人员全员持证上门。鼓励员工制家政企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建立职业化发展体系。健全权益保障和激励机制,保障员工制家政企业员工依法获得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等权益。
三是聚焦“高质量”,扩大优质服务供给。鼓励地方加快推进“三个一批”,即:培育一批行业影响力大、示范作用明显的家政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家政服务区域品牌和巾帼家政等知名品牌,布局一批与社区养老托育、老年助餐、生活服务、商业服务有机融合的社区家政服务网点,为群众提供更多高水平、专业化、有保障的家政服务。
李超指出,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持续推动《指导意见》落实,发挥好政府支持和引导作用,积极推动家政企业向员工制转型,助力家政行业提质扩容和高质量发展。
工业企业利润连续3个月保持同比正增长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稳住工业增长、促进工业企业利润改善是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重要基础。今年以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企业效益逐步恢复。
从10月份数据看,工业企业利润已连续3个月保持同比正增长,超过七成行业利润有所改善。这主要得益于两方面因素。
从需求端看,主要是内需恢复拉动了企业收入增长。随着宏观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内需恢复、订单增加带动了工业企业销售增长,规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连续4个月保持在97%以上,带动企业营业收入连续4个月回升。
从供给端看,主要原因是企业单位成本不断降低。各项助企惠企政策落地落细,有效降低了部分要素成本和税费成本;再加上企业生产不断恢复,规模效应有所增强,降低了工业企业单位成本,推动企业利润率提高。
李超表示,下一步,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为工业企业效益持续改善夯实基础。
发布会文字实录:
李超: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国家发展改革委12月份新闻发布会。
在开始今天的正式发布前,我先通报一个情况:甘肃积石山地震发生后,国家发展改革委迅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李强总理批示要求,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做好能源电力和生活物资供应保障工作,积极指导电网企业抢修受损电力设施,组织应急供电,全力保障民生和重点用电需求。组织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第一时间就近调拨棉帐篷、棉被、棉大衣等救灾物资,目前部分物资正陆续抵达。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协调有关部门和企业,密切关注并跟踪一线灾情,切实做好保障工作。
按照惯例,我通报3方面情况,之后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第一方面,关于发用电情况
从发电量看,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发电8.0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8%。11月份发电7310亿千瓦时,增长8.4%;其中,火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分别增长6.3%、5.4%、26.6%、35.4%。
从用电看,1—11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3%。其中,一产、二产、三产和居民生活用电量分别增长11.5%、6.1%、11.3%和1.1%。分地区看,全国14个省(区、市)用电增速超过6%,6个省(区)用电增速超过10%。11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增长11.6%。
第二方面,关于投资项目审批情况
1—11月份,我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44个,总投资1.28万亿元,其中审批108个,核准36个,主要集中在能源、高技术、交通等行业。其中,11月份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4个,总投资2002亿元,主要集中在能源、交通等行业。
第三方面,关于最新出台的政策文件情况
第一项政策是《关于支持和引导家政服务业员工制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促进家政服务业质量有效提升,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印发了《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家政企业转型发展的方向,提出以扩大优质家政服务供给为重点,充分发挥政府支持和引导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家政企业分类逐步向员工制转型发展,推动家政行业规范化、标准化、职业化发展。为提高家政企业转型积极性,《指导意见》还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同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采取措施予以引导支持。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扎实推进各项任务,稳步推动家政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家政服务的品质需求。
第二项政策是《深入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行动方案》。快递业联系着生产与消费,对畅通经济循环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深入落实《关于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的意见》(国办函〔2020〕115号),进一步加大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工作力度,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国家邮政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单位印发《行动方案》,聚焦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明确了到2025年的目标任务,提出了更细化具体的工作举措,部署了7大行动,分别是快递包装减量化专项指导、电商平台企业引领、快递包装供应链绿色升级、可循环快递包装推广、快递包装回收利用和处置、快递包装监管执法、快递包装绿色转型主题宣传,提出了3方面保障措施,分别是加强部门协同、完善法规标准、压实地方责任。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单位抓好《行动方案》贯彻落实,推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取得实效,促进电商和快递行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还组织编写了2本关于农产品成本调查的书籍,这两本书籍已经正式出版。一本是《2023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收录了我国2022年50多个重要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收益数据,以及近6年的简明数据。另一本是《躬耕三农 立国之本——纪念全国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70周年》,汇集了全国3000多调查人员和3万多农调户尽职尽责、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故事。希望帮助大家通过这两本书全面、及时、准确地了解我国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收益情况,为大家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我的通报就到这里。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之前请通报所代表的媒体。
总台央视记者:
临近年底,各方高度关注中国经济运行态势,从月度数据和高频数据看,近期经济运行有什么新动向新趋势?
李超:
正如您刚才提到的,大家都十分关注经济形势,以及发展中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今年以来,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经济运行中出现一些新的困难挑战,各有关方面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加快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见效,多措并举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国经济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发展成绩,值得倍加珍惜。
具体到11月份,综合目前掌握情况,经济运行延续回升向好态势。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
一是生产保持较快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比上月加快2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8%和6.2%,增速分别比上月加快3.6个和4.4个百分点。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9.3%,比上月加快1.6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等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增速较快。
二是消费保持较快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1%,比上月加快2.5个百分点。汽车消费、服务消费增长势头较好,是消费恢复进程中的突出亮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11月份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29.4%和27.4%,环比分别增长7%和4.1%,从平台企业监测的数据看,餐饮消费保持良好增长态势。
三是稳投资力度加大。截至11月底,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已基本发行完毕;各地通过全国统一的平台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项目1490个,总投资规模1.9万亿元。同时,用好1万亿元增发国债,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增发国债项目实施工作机制确定的项目和国债金额,下达第一批项目清单,涉及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近2900个项目。
四是外贸进出口保持增长。11月份以人民币计价的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1.2%,比上月加快0.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由上月下降3.1%转为增长1.7%,进口增长0.6%。
五是生产经营活动预期向好。尽管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有所回落,但企业预期指数保持高位,11月份制造业PMI中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连续2个月回升,非制造业PMI中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创近5个月以来新高。
总的看,随着经济动能持续恢复、各项政策接续推出、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我们有条件、有能力统筹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圆满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经济日报记者: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明年宏观经济政策重点将从哪些方面发力?
李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反映新时代经济工作规律的“五个必须”,明确了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政策取向和重点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结合职能,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的重大部署,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一是坚持目标导向,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深入学习领会、深刻理解把握、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围绕明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结合“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密切跟踪经济运行变化,加强形势分析和政策研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同时,做好政策预研储备,为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备足政策工具。
二是突出问题导向,着力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支持新动能成长壮大,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率和有效性,推动消费稳定增长,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到更加突出位置,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扭住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三是强化综合统筹,确保党中央各项部署落地见效。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各领域政策统筹协调配合,强化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进一步吸引和利用外资,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抓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落实落地。统筹实施区域、双碳等重大战略,落实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强化清单化闭环式抓落实,明确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等,明确年度目标和实施进度要求,及时开展“回头看”,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
证券时报记者:
修订后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正在公开征求意见,那么关于PPP新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开展了哪些工作?预计还将出台哪些配套政策?
李超:
《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也就是我们讲的“PPP新机制”《指导意见》印发1个多月以来,为切实推动《指导意见》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推动制度建设和政策解读。一方面,抓紧完善配套文件。为更好推动新机制落实,我们组织力量抓紧研究起草了特许经营方案编写大纲、特许经营协议范本等2份配套文件;同时,对2015年印发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目前正在公开征求意见,对于各方面提出的宝贵意见,我们将认真予以研究吸纳。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政策解读。我们面向发展改革系统、有关部门、中央企业、金融机构等组织开展了4场培训解读会,同时在摸排各方关切的基础上,集中回复了一批关注度高、代表性强的共性问题,帮助各方准确把握文件精神,更好服务民营企业参与项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下一步,我们将在规范和服务这两个方面持续发力,加快落实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一方面,要推动规范发展。需要指出的是,规范发展不是限制发展,而是通过建章立制、依法监督、阳光运行,促进更加公平、高效、健康的发展。我们将推动有关方面严格落实指导意见及相关配套措施要求,确保特许经营项目落地不变形走样。我们还将研究依托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搭建PPP项目统计平台或专栏,加强信息披露工作,请各个方面帮助我们加强监督,确保依法依规、公开透明实施PPP新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服务保障。我刚才提到了起草特许经营方案编写大纲、特许经营协议范本两个配套文件,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推动出台这些文件,为新机制实施完善制度保障。我们还将及时梳理摸排各方对PPP新机制实施的意见建议,持续做好政策咨询、解读、指导等工作,引导各方准确理解、全面落实“聚焦使用者付费”“最大程度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等总体要求,更好发挥新机制在提高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建设运营水平、拓宽民间投资空间、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等方面的作用。
南方都市报记者:
数据显示,工业企业利润连续3个月保持正增长,超7成行业利润改善,请问哪些因素起了拉动作用?如何看下一步发展趋势?
李超: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稳住工业增长、促进工业企业利润改善是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重要基础。今年以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企业效益逐步恢复。从10月份数据看,工业企业利润已连续3个月保持同比正增长,超过七成行业利润有所改善。这主要得益于两方面因素。从需求端看,主要是内需恢复拉动了企业收入增长。随着宏观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内需恢复、订单增加带动了工业企业销售增长,规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连续4个月保持在97%以上,带动企业营业收入连续4个月回升。以装备制造业为例,随着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入推进,相关领域市场需求不断扩张,推动装备制造业加快增长,进而带动企业效益持续恢复,1—10月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8.9个百分点。从供给端看,主要原因是企业单位成本不断降低。各项助企惠企政策落地落细,有效降低了部分要素成本和税费成本;再加上企业生产不断恢复,规模效应有所增强,降低了工业企业单位成本,推动企业利润率提高。10月份规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4.58元,连续4个月同比下降;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19%,连续3个月同比提高。
企业利润增长,意味着更有条件增加劳动者收入、实施扩大再生产,进而为扩大国内需求、改善民生福祉、增强发展动力提供支撑,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为工业企业效益持续改善夯实基础。同时,持续强化工业形势监测分析,及时发现工业经济运行中的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做好预研预判和政策储备,切实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参考报记者:
今年,全国秋粮再获丰收。能否介绍下今年秋粮收购及目前玉米、小麦等粮食市场相关情况?
李超: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今年以来,面对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有关方面强化对粮食生产、流通、收储等环节支持,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市场运行总体平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能力不断增强。具体来看:
一是粮食生产稳步增长。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粮食生产专项补贴等政策持续落实,推动粮食播种面积同比增长0.5%;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举措持续显效,推动粮食亩均产量同比增长0.8%,为推动粮食增产丰收、保障口粮绝对安全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秋粮收购有序推进。有关方面精心组织市场化收购,认真抓好政策性收购,及时批复黑龙江等地启动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努力保障农民“种粮卖得出”。目前全国秋粮旺季收购进入集中上量阶段,截至12月15日,主产区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超过9000万吨,同比增加近500万吨,粮食收购平稳有序。
三是市场运行总体平稳。粮食增产丰收夯实了保供稳价基础,国内粮价保持基本平稳,波动幅度明显低于国际市场。同时,根据市场形势和调控需要,有关方面合理安排政策性粮食销售,有效满足了企业用粮需求。此外,为更好满足群众对肉类等食品的需求,前11个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1.4亿吨,有效补充了国内粮食市场特别是饲料用粮供应。
总的看,近年来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升,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保障14亿多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也是我国对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做出的巨大贡献。未来一个时期,尽管粮食市场平稳运行仍面临一些风险挑战,但我们完全有基础、有能力、有信心、有底气实现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会同相关部门,坚定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推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围绕粮食产购储加销各环节综合施策,在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深圳卫视记者:
刚才,发言人提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家政行业员工制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请问开展这项工作有哪些考虑?后续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
李超:
家政服务业是“朝阳产业”,事关千家万户福祉,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近年来,家政服务业步入前所未有的发展“快车道”,提质扩容不断取得新成效,但必须要看到,家政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需求之间还有较大差距,如何找到一个“好阿姨”成为不少家庭的关注焦点,家政服务质量仍需进一步提升。
推动家政服务业从中介制向员工制转型发展,是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是规范家政行业发展、提高家政服务供给质量、实现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实行员工制,主要有4方面优势。一是权益更加完善。员工制家政企业通过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畅通员工职业化发展通道,能够使家政服务人员合法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执业更加体面,员工的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也会进一步提升。二是就业更加稳定。实行员工制,将家政服务人员从“灵活就业”变为“稳定就业”,能够降低家政服务人员流动性,增强行业“粘性”,吸引包括年轻人在内的多层次人员加入到家政服务业,有利于家政服务行业和家政企业长远发展。三是服务更加规范。员工制家政企业相比传统中介制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在制定企业服务标准、品牌塑造、服务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提升家政服务品质、打造优质企业品牌的重要手段。四是发展更可持续。员工制家政企业在创新服务模式上更有动力,有利于推动家政企业线上与城市生活网、平台型企业相融合,线下与社区养老、托育、物业、智能制造等相融合,扩大服务供给,更好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为推动家政企业积极向员工制转型,我们在《指导意见》中提出了3方面14项举措。具体来看:一是聚焦“降成本”,加强政策支持引导。在财政、税收、社会保障、住房、保险和金融信贷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务实举措,同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出台实施细则,进一步强化支持引导。二是聚焦“规范化”,推动家政职业化发展。持续加强家政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员工制家政服务人员全员持证上门。鼓励员工制家政企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建立职业化发展体系。健全权益保障和激励机制,保障员工制家政企业员工依法获得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等权益。三是聚焦“高质量”,扩大优质服务供给。鼓励地方加快推进“三个一批”,即:培育一批行业影响力大、示范作用明显的家政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家政服务区域品牌和巾帼家政等知名品牌,布局一批与社区养老托育、老年助餐、生活服务、商业服务有机融合的社区家政服务网点,为群众提供更多高水平、专业化、有保障的家政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持续推动《指导意见》落实,发挥好政府支持和引导作用,积极推动家政企业向员工制转型,助力家政行业提质扩容和高质量发展。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我们注意到,当前我国北方地区正经历寒潮低温天气,请问当前能源供应形势如何?能否保障群众温暖过冬的用能需要?
李超:
近期,我国遭遇今年入冬以来的最强寒潮,多地出现大范围的强雨雪天气,对能源电力供应和保暖保供带来较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防范应对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国家发展改革委第一时间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和贯彻落实,同时以“四不两直”方式赴有关中央企业调度督导电力油气保障供应和保暖保供工作,紧急组织各有关方面切实加强灾害防范应对,做好风险隐患巡检排查和突发险情应对处置,全力提高煤电油气供应能力,加强民生用能保障力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最大限度减少灾害影响,确保人民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目前,全国用电用气需求处于历史高位。12月17日,全国最高用电负荷12.42亿千瓦、用气量14.23亿立方米,分别比去年供暖季峰值高出8300万千瓦、1.08亿立方米,创下供暖季历史新高。为做好强寒潮天气应对,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部际协调机制各成员单位和有关地方,在寒潮来临前提前研判并进行准备,在寒潮期间加强资源统筹调度,全力增加电力、天然气顶峰保供能力,快速协调解决局部区域不平衡问题,本轮寒潮全国能源供应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从今年供暖季能源保供总体形势看,在各地区、有关部门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入冬以来全国能源保供总体形势良好,各项工作平稳有序,群众用能需要得到较好保障。具体来看:一是能源生产供应有保障。进入供暖季以来,全国煤炭产量保持高位;日均发电量255.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7%;天然气供应充足,日均供应量12.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8%。二是资源储备有保障。目前全国统调电厂存煤保持在2亿吨以上、可用26天。全国煤电非计划停运和出力受阻容量处于历史同期较低水平。天然气储备能力较去年大幅提升,地下储气库、LNG储罐可动用气量均处于较高水平,成品油库存保持高位。三是民生用能有保障。提前落实民生保供资源,签足签实发电供热用煤、天然气中长期合同。督促各地切实担起民生用能保障主体责任,压实供能供热企业直接保供责任。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持续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统筹协调,压实各方责任,切实做好今冬明春供暖季能源保供各项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央视财经记者:
我们近期调查发现,随着技术创新,早期风电光伏设备将逐步进入退役期,但目前退役设备的循环利用面临着技术、经济性、商业模式等诸多难题。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如何进一步推动退役风电光伏设备高效循环利用?
李超: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设备大量应用,对推动绿色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高度重视退役新能源设备循环利用,部分发电企业、设备生产企业、回收利用企业积极探索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技术和应用场景,积累了一定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实践证明,高效循环利用退役风电、光伏设备,既能减少土地占用和环境污染,也能变废为宝,回收利用这些设备中的金属、玻璃等再生资源,是实现风电、光伏产业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重要举措。
正如您所讲的,当前推动退役风电、光伏设备高效循环利用,仍面临不少技术、经济效益、商业模式等方面的难题。为打通风电、光伏产业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最后一环,今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印发《关于促进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进绿色设计、建立健全退役设备处理责任机制、完善设备回收体系、强化资源再生利用能力、稳妥推进设备再制造、规范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置等举措,部署加快构建风电、光伏设备回收利用体系。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持续落实《指导意见》明确的各项任务,在科技创新、资金支持、培育模式等方面精准发力,有针对性地解决制约退役风电、光伏设备高效循环利用的难点堵点问题。重点做到“三个强化”。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我们将推动将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技术研发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重点专项,开展退役风电、光伏设备高值利用等重点难点技术攻关,同时推广先进工艺技术应用。
二是强化资金支持。我们将统筹现有资金渠道,加大对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重点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类项目提供融资便利。
三是强化模式培育。我们将结合风电光伏设备布局情况,支持重点地区建设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产业集聚区,探索区域协同回收利用模式。同时,培育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央企“领跑者”,发挥带动引领作用。
澎湃新闻记者:
近期食品价格涨幅明显偏低,原因是什么,后期走势如何?CPI明年前景如何?
李超:
今年1—11月,食品价格与去年基本持平,涨幅为近十年较低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受输入性、周期性、季节性等因素叠加影响,猪肉、蔬菜等价格去年基数较高、今年高位回落。具体来看:从猪肉看,去年下半年,生猪价格处于周期高位、产能明显增加,今年处于周期下行阶段,生猪、猪肉市场供应充足、价格低位运行,11月价格同比下降31.8%。从近日情况看,随着“两节”临近,市场需求季节性增加,生猪、猪肉价格略有回升,后期可能继续有所回升。从鲜菜看,去年冬季,受运输物流一度不畅影响,鲜菜价格上涨较多,导致基数较高;今年同期国内物流配送畅通,鲜菜供给充足,10—11月平均价格同比下降1.6%。从粮食看,受地缘政治冲突等影响,去年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直接导致国内小麦、玉米、大豆等谷物价格不同程度上升;今年输入性影响明显减弱,粮食、食用油价格总体平稳,对食品价格的影响远小于去年。从后期看,我国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裕,产销衔接畅通,市场秩序良好,食品价格具备平稳运行基础。
关于您关心的CPI明年前景问题。今年CPI总体低位运行,随着输入性、周期性、季节性等因素有所改变,基数效应逐步减弱,商品服务需求持续恢复,预计明年CPI将温和回升。
学习强国记者:
元旦和春节“两节”即将到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方面有哪些举措?
李超:
元旦和春节是重要节假日,也是民生消费旺季。国家发展改革委高度重视“两节”期间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近期主要开展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市场价格监测,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供需形势和价格走势分析,强化前瞻性研判和预警。二是指导各地深入评估节假日人员流动及消费变化趋势,提前组织货源,充实小包装成品粮油、猪肉、北方冬春蔬菜等储备,扎实开展产销对接、畅通物流等方面工作。三是前期已要求各地完善保供稳价应急预案,针对雨雪冰冻等异常天气提前做好应对准备。近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发生后,迅速指导相关地区采取针对性措施保障市场量足价稳。
从当前形势看,2024年“两节”期间,粮油肉蛋菜市场供给充裕,保供稳价工作具有良好条件。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密切监测重要民生商品市场价格,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各地工作指导,支持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备足货源,组织好平价销售,必要时开展储备调节,加强市场巡查检查,确保“两节”期间重要民生商品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基本平稳,为广大群众欢度节日营造良好的环境。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刚才发言人提到,今年是全国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开展70周年,请问农产品成本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服务“三农”工作方面主要发挥了哪些作用?
李超:
开展农产品成本调查服务农业发展,是世界主要国家的普遍做法。我国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始于1953年,经过70年的发展壮大,已经形成了调查制度健全、调查范围广泛、覆盖品种齐全、指标参数科学的调查体系。具体来看,调查网络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1500多个调查县、3万多农调户,调查品种包括粮、棉、油、果、蔬、猪等50个种类农产品。农本调查通过及时准确反映重要农产品的成本收益情况,为研究制定农产品价格、农业补贴、农业保险等政策提供重要支撑,对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为农业价格政策提供基本依据。当前我国对稻谷和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对棉花实行目标价格政策,相关农产品的成本收益情况都是制定具体价格水平的基本依据。
二是为农业补贴标准提供重要参考。近年来为缓解化肥等农资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国家向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2021年—2023年分别发放200亿、400亿、100亿元,计算的主要依据就是农本调查数据。
三是为农业保险政策提供重要支撑。农业保险是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我国农业保险主要弥补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苗木、农资、人工等直接成本,而这些成本计算就是以农产品成本调查数据作为主要依据。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推进“农本调查+农业保险”合作,已在28个省区市签订合作协议,全面推动以农产品成本调查数据为基础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实现农业保险“精准滴灌”,更好地发挥农业保险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的作用。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完善调查制度体系,规范调查程序行为,提升调查能力,强化调查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农本调查工作水平,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出贡献。
李超: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关注。如果还有关注的问题或者报道需求,欢迎大家与新闻办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