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发展历程
河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在1956年开办的“郑州机器制造学校”研磨工具及其制造、分析化学两个专业的基础上,逐步创建发展起来的。1956年2月16日,一机部下令组建郑州砂轮制造学校。3月6日校名正式定为郑州机器制造学校,成立了研磨学科。这所中等工业技术学校创建成为全国唯一设有研磨专业的学校。1983年学校更名为“郑州机械专科学校”,在研磨学科的基础上,组建了磨料磨具工程系。学校于1993年更名为“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1998年,其隶属关系由机械工业部转为河南省。2004年8月12日,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与郑州工程学院合并组建河南工业大学,由磨料磨具工程系发展成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历经半个多世纪,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建设,现已发展成为以磨料磨具、超硬材料为特色、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并举,具有明显特色的学院。
1、创业阶段
新中国的建立,万物复苏,百废待兴,伴随着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郑州市西郊,建立了一个亚洲最大的中国第二砂轮厂,与此同时,1956年2月16日,一机部二局下达了组建郑州砂轮制造学校的指令。3月6日学校正式定名为郑州机器制造学校,设立研磨工具及其制造、分析化学两个专业,学制三年。同年汪璠先生奉命筹办郑州机器制造学校,创办我国第一个磨料磨具专业,汪先生治学严谨,是我国陶瓷大师,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翻译了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近藤清治博士的《陶瓷工业》,并先后撰写了《陶瓷釉料》、《陶瓷分论》等专著,主审《陶瓷工艺学》教科书,在学科主任张国贤先生的带领下,翻译了前苏联《砂轮制造》、《研磨工业》作教材。1956年9月正式招收首届三年制中专学生,研磨工具及其制造5个班,200多人。
学校治学严谨、管理严格,对学生基本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要求更高,最基本原因是苏联磨料磨具厂,在二战期间一直是德国法西斯轰炸的重要目标。没有磨具工业,兵器工业就不能正常生产,因此磨料磨具有“工业牙齿”之称。因而要求学生素质高,学习好,优中选优,入校后,只要有一门不及格就留级一年,管理非常严格。1957年,从第二砂轮厂推荐了一批优秀学生,招收了一个研磨专业班的学生。1958~1961年,在汝秉权先生担任学科主任期间,积极进行教材建设,由陈大昭先生编写了《陶瓷磨具》,杜宏远先生编写了《有机磨具》,李萃然老师编写了《热工设备》,徐南辉先生编写了《砂轮厂机械设备》,何恩林先生编写了《磨料》,使研磨专业教材建设从无到有,开创了新中国研磨材料制造的新篇章。1959年7月,第一届毕业生分配到全国七大砂轮厂及郑州三磨所。1960年第二届毕业生主要分配到郑州第二砂轮厂,1961年第三届毕业生也分配到全国各地。这三届毕业生成为我国砂轮制造厂的主要技术人员。先后参加了各省砂轮厂的筹建并负责技术工作。特别是分配到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的毕业生,参与了中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合成研究工作。第一届毕业生程春先发明了我国第一个金刚石锯片,被行业称为“锯片大王”,荣获国家“五一”劳动奖章并被评为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校友院兴国教授成为我国著名的金刚石微粉专家,黄祥芬高工一直是我国金刚石及制品国家标准方面的制订专家。组织参加了国家金刚石方面的系列标准制订工作。学校造就了磨料磨具、超硬材料行业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1961年8月~1963年9月,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学校放假2年。
1963年9月学校恢复上课,由赵志福先生任学科主任,赵先生熟悉学科管理工作,积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经常到砂轮厂实习煅炼,培养了一批上手快、能力强的优秀学生。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研磨专业停止招生。65级学生在艰难的学习条件下于1970年2月顺利毕业。
2、改革发展时期
改革的春风迎来了郑州机械制造学校发展的第二个春天。1978年学校恢复办学并于当年9月招生,汝秉权行政管理主持研磨学科工作。首先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聘请原主讲教师回校上课,并聘任了一批具有扎实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充实了教师队伍。同时,抓好教材建设,由董庆年副教授重新编写了《陶瓷磨具制造》、徐南辉先生编写了《热工设备》、郭在岗副教授编写了《砂轮厂机械设备》、陈大昭副教授编写了《有机磨具制造》、徐为喻副教授编写了《普通磨料制造》、王德泉副教授编写了《磨削工艺学》、张惠民副教授编写了《涂附磨具制造》、刘卓基副教授编写了《硅酸盐物理化学》、任宝航先生编写了《结晶矿物学》、王秦生教授主编了《超硬材料及制品》等系列教材,为研磨专业的发展开创了良好的局面。1980年汝秉权先生定居美国,由郭在岗副教授主持研磨学科工作,他积极抓好实验室建设工作,特别是专业基础实验室条件有明显的改善,为该学科从中专升为专科,创造了必要条件。
1983年,学校培养中专人才改为培养大专人才,为此学校更名为“郑州机械专科学校”,学制三年。1983年9月,首次为磨料磨具行业举办了职工中专班,学制三年于1986年毕业。1984年9月开始招收大专学生。同年,在中国磨料磨具工业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投入180多万元建立了磨料磨具职工大学,为磨料磨具行业职工创建了一个很好的培训基地。
1984年,根据工作需要,郭在岗老师调到教务处工作。原研磨学科改为磨料磨具工程系,由陈大昭先生任系副主任主持工作。李印江副教授从一砂调到学校,任系副主任,参与学科建设。1985年,校党委任命李登甲同志任系党支书记。陈大昭先生主持工作期间,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从1984年,先后从重点院校本科毕业生优选了32名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并选派了4名留校毕业生到湖南大学、郑州大学学习。自1986年起培养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多人次。为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1986年,根据超硬材料行业发展需要,选派了部分教师到全国各地进行调研,筹建超硬材料及制品专业。1987年9月正式招生。与此同时,积极加强教材建设,先后由王光祖、王秦生、康季常主编《超硬材料制造》(1987年)、王秦生主编《超硬材料电镀制品》(1987年)、王秦生、许晓旺、徐湘涛主编《金刚石烧结制品》(1987年)、陈大昭主编《超硬材料树脂磨具》(1987年)、戴红军主编《超硬材料专用电器设备与仪表》(1988年)、崔巍主编《超硬材料专用电气设备与仪表》、李颖主编《高压物理》(1989年)、王光祖、院兴国主编的《超硬材料》(1995年)、王秦生主编的《金刚石及制品》(1981年)、王秦生主编的《超硬材料及制品》。同时积极加强实验室建设,先后购进了2台六面顶压机,合成生产人造金刚石。并建成了金刚石电镀制品等实验室。为超硬材料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批又一批专门化人才走向了行业的技术及管理岗位。
1987年,陈大昭同志被任命为磨料磨具工程系主任,徐为喻同志任系副主任。1988年李登甲同志受学校委派到商丘砂轮厂任厂长,校党委委员刘景亮同志来系任党总支书记。1989年张惠民副教授、邹文俊教授、陈大昭副教授、徐为喻副教授等首次主持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改性脲醛树脂砂布》研究工作,为磨料磨具工程系科技工作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1990年该项目通过鉴定,并荣获机械部教育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2年,刘景亮同志退休,由徐为喻同志接任党总支书记,陈大昭同志任系主任,邹文俊同志任系副主任。
邹文俊同志承担的机械部青年科技基金项目《聚氨酯系列精磨抛光砂轮的研究》和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聚氨酯抛光砂轮》的研究项目,于1994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获机械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4年10月,徐为喻同志调任磨料磨具职工大学任党总支书记,由陈大昭同志任党总支书记,邹文俊同志任系主任,1995年王秦生同志任系副主任。
1997年,陈大昭同志退休,由邹文俊同志任系主任兼任系党总支书记;1998年王秦生任党总支书记;同时,李志宏同志任系副主任。
1995年,陈大昭同志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邹文俊同志被评为机械工业部中青年科技专家。
邹文俊同志主持系主任工作期间,首先抓好全国高工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磨料磨具专业”的建设工作,积极开展“小范围,大幅度”改革,重点抓好课程体系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习基础建设和教材建设和学风建设,学校先后投入100多万元,建成了磨料磨具、超硬材料实验实习中心。1999年,磨料磨具制造专业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高工专示范专业。陈金身老师所带的超硬材料专业96721班荣获团中央、教育部表彰的先进班集体。其次,抓好专业建设。1996年在充分调研的情况下,筹建了高分子材料专业,在邹文俊主任的组织下,杨耘老师、彭进副教授、张琳琪副教授为组建高分子材料专业做了大量基础工作,9月份招收了第一批35名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该班姚雪强同志荣获团中央“建昊”奖学金。
1999年,根据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增设了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主要方向为特种陶瓷,同年9月招生了第一批49人专科生。2002年,学校与中原工学院合作,增设了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学制四年,2002年9月招收55名本科学生。侯永改副教授、王改民副教授、王春华副教授为组建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做了大量基础工作,为扩大学院的招生规模及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增设新专业的同时,努力抓好实验室建设、教材建设以及全部教学文件的建设。
第三,取得一批教学、科研成果。
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自1996年以来,先后送培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16人次。
第五、加强教材建设。学院重视教材编写工作,出版了成套的专业教材,在行业中有较强的影响力,由中国标准出版社统一出版了11套书目。张惠民副教授主编《普通磨料制造》;王秦生教授主编《超硬材料制造》、《金刚石烧结制品》、《超硬材料电镀制品》;邹文俊教授主编了《有机磨具制造》、《涂附磨具制造》;李志宏教授主编了《陶瓷磨具制造》;王德泉副教授主编了《砂轮特性与磨削加工》;李亚萍副教授主编了《磨料磨具概论》;陈金身高级实验师主编了《材料专业基础化学实验》;王改民副教授主编了《热工设备》。
1997年学校金刚石制品厂合并于磨料磨具工程系,厂长霍延龄任系副主任。
2002年,李志宏同志,被评为省管专家。
3、快速发展时期
2004年2月5日,省教育厅传达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由原郑州工程学院和原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河南工业大学的实施意见。学校调整干部队伍,王秦生同志退休、由邹文俊同志担任系党总支书记、栗政新同志担任系主任,2004年8月12日,河南工业大学正式成立。在磨料磨具工程系的基础上,设置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栗政新同志任副院长;邹文俊同志任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
2005年9月由邹文俊同志任材料学院院长兼党总支副书记,2005年12月,学校任命牛进平同志任材料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毕晓勤同志、李颖同志任材料学院副院长。学院在合并组建期间,主要做了三件重要工作:第一,与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联合申报材料学硕士点,并得到批准;第二,磨料磨具制造专业被学校批准为名牌专业;第三,董企铭校长申报成功省杰出人才基金项目《高温高压合成PCBN复合片的研究》。
2008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已有材料学二级硕士点,包括三个研究方向: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金属材料。材料学院的材料学在河南省教育厅公布的第七批河南省重点学科(豫教高[2008]169号)获批为二级重点学科。同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被河南工业大学批注为新建本科专业,在2008年河南工业大学申请博士点建设单位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支撑单位,积极参加申请工作,为河南工业大学获得博士点建设单位做出了贡献。
2010年,材料学院紧紧围绕创建高水平大学的目标,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博士点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升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河南省和超硬材料、磨料磨具行业内的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积极参加学位点申报工作,获批材料学一级硕士学位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被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
2011年随着学校机构设置和处级干部换届,材料学院党总支升格为分党委,学校党委任命张宝强同志担任党委书记,马武刚同志担任党委副书记。2011年下半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中原路校区搬到莲花街校区31号教学楼,学院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邹文俊教授负责的超硬材料及制品团队获得了郑州市科技创新团队。
总之,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材料学院积极贯彻执行校党委提出的“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奋斗目标,认真履行“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创新性研究成果,为社会服务”的三大任务。在河南工业大学快速发展时期,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正确把握发展方向,为创建高水平材料学院奋发努力。其发展速度与学校经济发展条件相适应,与河南省经济及超硬材料、磨料磨具行业发展相适应,突出超硬材料、磨料磨具的特色和优势,在行业取得一批有较大影响的成果;构建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加快教、科、产相结合的步伐;确立学科的优势地位,为超硬材料、磨料磨具、涂附磨具行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自《中国超硬材料工业五十年》,作者:邹文俊老师,张书森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