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因素影响下,汽车行业持续承压。10月31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最新一期“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显示,10月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2.5%,仍位于荣枯线之上,处于不景气区间。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从调查数据看,与2020年同期相比,今年10月份的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下降了1.6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与终端供应不足有较大关联。
芯片短缺依然是制约汽车生产供应的核心问题。进入10月份,芯片供给情况较9月份略有缓解,但仍不能满足生产需求。“车市的芯片供给是目前最大的短板。”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预计芯片供给在四季度环比有所改善,但年内依然紧缺,仍旧是制约四季度车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车企缺芯到了何种程度呢?记者注意到,理想汽车为此已开启了“先交付后补装雷达”的特别交付方案。除造车新势力外,传统车企也饱受其苦。据上汽集团总裁王晓秋透露,最近与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碰面打招呼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个月芯片怎样了”。
“汽车行业的节奏已经乱了,你根本不知道三天后生产什么车,因为不知道三天后能来什么芯片。”王晓秋直言,“现在不是用户需要什么,车企就来生产什么,而是要先看车企能生产什么。”
此外,在国家能耗双控的同时,受煤炭供应短缺、煤电价格倒挂等因素影响,全国大范围实施有序用电,也对汽车生产带来了一定影响。
在缺芯、限电等不利因素共同影响下,车企面临着巨大的生产供应压力,这也导致经销商车源不足,尤其是诸多热销车型出现减配或订车周期延长的情况。
在此背景下,车企开始采取相关举措减轻经销商压力。针对畅销车型紧缺等问题,部分车企调减或取消经销商考核指标;针对订车周期长等问题,厂家和经销商出台保订单补贴政策,提升订单转化率。
四季度是传统的车市旺季,关乎各大车企能否达成销量目标。然而,今年下半年汽车销量持续下滑,被赋予厚望的“金九银十”也失去往昔成色。乘联会数据显示,9月份狭义乘用车产量为172.1万辆,同比下滑18.4%;零售销量为158.2万辆,同比下滑17.3%。预计10月份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172万辆,同比下降13.7%。
记者注意到,“十一”假期期间,受车源不足影响,很多车企经销商并未如往年般进行大规模营销活动。此外,10月中下旬部分地区疫情反复以及农忙时节,也对车市产生一定影响。在诸多不利因素下,经销商经营信心受到打击,销售压力增加。
从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公布的具体指数情况看,与9月份相比,尽管10月份的市场需求、平均日销量、经营状况等指数均出现回升,但从业人员指数下降、人员流失风险加大。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指出,预计11月份芯片缺口问题继续有所收窄,但部分地区出现疫情,消费者进店购车受限,市场需求很难完全释放,预计11月份销量将与10月份基本持平。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缺芯问题以及“新四化”大潮,自主品牌响应市场变化的速度更快,也更好地抢占了发展先机。广汽埃安副总经理席忠民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相较于缺芯问题,大宗商品涨价和限电带来的影响更大。广汽埃安与其他车企一样,面临着缺少零配件等问题。不过,作为自主品牌,在供应链的灵活性、自主性上有一定优势。“面对缺芯问题,自主品牌可以做替代性开发、设计。然而合资企业受制于合资方,很难改变设计方案。”
席忠民表示,为了缓解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自主品牌在产业链开始了价格联动。同时,主机厂与供应商还通过战略协议实现锁定,形成较佳的成本竞争模式。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今年9月份,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82.1万辆,环比增长16.7%,同比增长3.7%,总体表现好于乘用车全行业。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6.9%,占有率比上月提升1.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升9.1个百分点。
谈及业内对主机厂产品涨价议论颇多,席忠民坦言,“仍在观望,如果形势持续,各行业都会算这笔账,就是怎样从困境中走出去。相关部门能否控制住原材料价格上涨,仍需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