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多粥少,“内卷”除了竞争,更是焦虑
“内卷”对科研领域带来的伤害由来已久,且不易察觉。近年来,在职称评价中,唯论文、唯“帽子”、唯学历、唯奖项、唯项目的不良倾向带来职业“内卷化”颇受诟病。职称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搭建教育及科研人员职业发展的阶梯,引导教师及科研人员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上走,从而在形成一种可持续的激励。然而现实却是,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实行了总量控制,指标有限,造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让教师之间,科研人员之间形成激烈竞争,甚至出现了罔顾师德,重金造假的现象出现。
内卷——无实质意义的消耗,让努力变成浪费,让竞争转为焦虑。
科研内卷,一个令人痛心的现实
科学家永远都在和时间赛跑
通常情况下资源越集中,内卷的趋势越快,这是一种全面的且不可逆的过程。在科技圈内卷的现象往往表现为:科学家永远都在和时间赛跑。科学家们忙着各类课题申报,晚了经费可能就没了;忙着发表论文,发表晚了就错失第一名次;忙着评职称,晚了则可能还需要再等几年。前不久在国内学术界闹得沸沸扬扬的 “非升即走”悲剧事件,就揭露了内卷的破坏力。原本我国所引用的“非升即走”的制度体系源自美国,相对而言,这也算比较公平的评价体系,但引入后出现偏差,比如由于对科技成果的认定存在模块化、单一化,加之一些不透明环节及主观因素,导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变得异常激烈,陷入了过热“内卷”。
高端人才严重匮乏,还陷入内卷危机
据中国统计局和教育部的统计,目前中国已经授予的博士学位约为80万个,再加上海归博士,保守估计我国大概共有博士学位的人数达到100万余人,大约占据我国人口总数的千分之一左右。而美国早在2012年博士就已经超过300万,我国的高端人才与世界第一梯队相比在总量上明显偏低,创新能力也相对偏弱。据有关机构统计的一组数据:我国博士研究生近60%毕业后留在高校及科研机构,超过20%进入政府及事业单位。原本就不多的“高材生”大量涌向资源高度集中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会不会出现过度“内卷”,造成巨大的人才浪费,着实让人担忧。
企业一将难求,如何才能长袖善舞?
宁可被内卷,也不进企业
除了大型国企、央企因体制因素及拥有雄厚实力能够吸收优秀人才外,我国民营科技型企业无不陷入对高端人才的困境。2019年华为开出百万高年薪,招募了八位顶级博士生成为热搜。这样的年薪相对于其他产业尤其是地产、金融、娱乐行业而言,几乎不值一提,这也侧面印证了科技企业重金求才并非易事。像华为这样的企业毕竟少数,绝大多数的企业其实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能够实现重金求才。
面对科技型企业招聘难的主要原因无非两种,一是优秀的人才宁可被内卷也不愿意去企业。因为企业没有体制稳定,没有良好的福利保障,毕竟在这个房价都能上天的时代,优秀的人才也是人,他们也有家庭、需要吃喝,也需要购物,他们的生存压力并不小,依靠科技成果转化所带来的翻身机遇毕竟还历经一个漫长等待时期。二是企业本身不稳定,难以筑巢引凤。企业毕竟是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的,是必须要充分核算每项业务的成本与收益。企业在整个经营过程中都是如履薄冰,抵抗风险能相对偏弱,不确定由于什么因素导致直接去工商注销执照。另外企业所投入的资金和周期毕竟有限,加上研发平台建设难以匹敌实力强悍的“国家队”和“冠军队”,也就意味着这非实力型难以提供广阔的舞台让优秀人才长袖善舞。
若不在帝都魔都,上哪去招人
根据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0》显示:2020年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前20的城市依次为北京、深圳、上海、南京、杭州、广州、苏州、武汉、西安、天津、珠海、无锡、合肥、成都、长沙、厦门、宁波、青岛、济南、常州。东部地区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领跑全国,尤其以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等地区的中心城市为主导。从全国六大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均值来看,东南地区最高,大幅领先全国其他地区。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0》
根据猎聘大数据平台统计分析,北京、上海成为科研人才流动两大核心城市,深圳虽然次之,但人才流入比例仍不足北京一半。科技人才在选择北京、上海这两座城市主要原因在于,全国最优质的企业集聚,公司背景、平台稳定性、技术水平、产业链基础、薪资待遇、发展空间等方面都占据绝对优势,非其他城市可在短期内可实现。如果不是帝都、魔都的企业,招募科技型人才相对更加困难。
数据来源:猎聘大数据研究院
产学研、揭榜挂帅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随着这几年我国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取得了很大成效,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也有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众多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均离不开产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等密切配合。虽然在我国推进产学研联合开放工程近20年来,出现产学研合作开展率低,合作满意率低,深入的合作水平低等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但是产学研依然是缓解企业创新压力的有效途径。为杜绝拿项目、报成果、评奖项,论资排辈的情况出现及缓解科技资源集中在大机构、尤其是头衔多、“帽子高”者手中的“内卷”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可以探索搞揭榜挂帅,把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这对于初出茅庐,特别是虽然未有论文、职称、奖项傍身,但有真才实学、有创新潜力青年人才是一种莫大的鼓舞,也科技型企业激发创新注入新动力。
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科技企业面临招人难,留人难的困境时,如何做到长袖善舞,积极融入产学研合作可能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作为我国新材料产业科研高地与众多企业展开成功产学研合作。由DT新材料与浙江工研院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21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暨CEO高峰论坛将于11月17-18日在上海举行,大会将邀请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及浙江工研院发展有限公司领导与百位新材料及战新企业家齐聚一堂,共同磋商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参会报名:
刘小雨
电话:13837111415
邮箱:253516969@qq.com
李君瑶
电话:15713673960
邮箱:13327246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