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在肯定上半年经济工作的成绩的同时,指出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会议对下半年经济工作作了部署。会议对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提出要求,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关键在于落实会议精神。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12.7%。鉴于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经济下滑较多,12.7%的增速还只是恢复性增长。上半年的增长是持续的,这是好事。2021年GDP增长目标设定为6%以上,只要没有超大的冲击,年度增长目标应该可以实现。考虑到2021年经济恢复增长后基数抬高,2022年经济增长如何继续保持合适的速度将面临挑战。
适当的宏观政策促进经济工作目标的实现。会议要求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这是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要求。合理的跨周期调节体现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宏观经济政策最主要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下半年仍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体现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不是在重复过去的故事。
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新内涵,重点是提升政策效能。这一轮的积极财政政策自2008年以来已经实施了13年。政策效能的提升与具体政策措施的选择、执行密切相关。会议要求兜牢基层“三保”底线。财政运行正常是积极财政政策效能提升的必要条件。少数基层政府在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上可能面临较大的财政压力。出现这种压力的基层往往财力较为薄弱,上级财政必须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即使这样的基层政府是少数,也不能轻视。基层稳定关乎大局。
财政政策不只是关注年度经济增长目标。现代宏观经济调控还要注意跨周期调节。会议要求合理把握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在保证年度预算执行的同时,更加重视跨周期调节。科学的跨周期调节可以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会议对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实施作了要求。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需要有合理的流动性,市场活力的恢复也需要合理的流动性。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这是对货币政策目标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不仅对经济恢复增长有意义,而且对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更有特殊意义。流动性的合理充裕,不是让货币如水,更不是大水漫灌。“合理充裕”就是对币值稳定提出了要求。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政策不能只考虑国内因素。一些国家采取的大水漫灌政策导致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导致大宗商品价格面临较大的上涨压力,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问题越发突出。在这种条件下,大国宏观政策更应该有自主性。此次会议强调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就有着特殊意义。会议要求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有利于减少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价格不是一个国家所能主导的,但大宗商品价格稳定对于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进而对CPI(消费者物价指数)都会产生影响。夯实经济增长的基础,需要在大宗商品价格调控上采取有效措施,因此会议要求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
下半年宏观经济走势总体向好,但绝不能掉以轻心。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疫情防控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不能小觑。7月份以来,一些地方的疫情反复,令国内疫情防控面临较大压力,同时让经济增长承压。这也进一步凸显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的重要性。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做好经济工作尤其重要。经济工作要争取时间,在疫情相对平稳时尽可能争取机会。
经济工作是系统工程。拥有超大国内市场是中国的优势,市场潜力仍需要继续挖掘,经济循环需要高效的流通渠道,这是市场建设的基础设施。经济工作要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这并不容易做到,但必须按照正确的方向推进。科技自主自强比任何时候都重要。科技创新不仅仅是应用研究,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基础研究体现科技创新的后劲。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必须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的水平,释放出更多的市场活力,同时防范经济领域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协调好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