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G商用进入加速期,“新基建”的五大支柱成为指挥棒,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其实不是大众,而是工业智能化。中国制造是否能进化为“中国智造”?在美国实体清单、精尖技术的精准打击下,能否实现国产替代?有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
危机并存,自主创新、国产替代是必然的趋势。我们在2020第六届恰佩克颁奖仪式,暨第十届中国国际机器人高峰论坛,采访了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大咖。恰佩克奖(The Capek Prize)是由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主办,奖励机器人领域作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
结合机器人行业发展的现状,我们通过采访行业大咖,对上面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01
局势:欧日美主导,自主研发是核心竞争力
“机器人本身是一个很高大上的行业,却被我们做成了一个组装行业。”——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赵杰
“中国制造”崛起的路径一直是“低价替代”,但工业机器人是高精尖技术的集成,如果追求低价、以量取胜,是没有未来的。正如赵杰所说:“以低价来竞争,如果这样持续做下去,会把机器人行业给毁了”。
什么是可持续的路子?耐住寂寞,自主研发。虽然国内机器人技术基本具备,但机器人产业涉及到整体的工业水平、科研体系、配套产业等等方面,国产品牌仍旧和海外品牌有较大差距。
目前四大家族全球市占率 53%,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由以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瑞士 abb、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德国库卡)为代表,由欧美日韩系的企业占领。
国内市场国产品牌后发但已经占三成,增速不低,但是一些核心部件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尤其是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控制器等,这些核心零部件成本占机器人本体成本的 60%以上,而主要被欧日把控。
中国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弯道超车,媒体、资本吹出来的“风口”吸引了大量的眼球、人才和资源倾斜。但制造业不同,实业都是干出来的,而不是喊出来的。
“在这个行业里大家都喊要自主研发,但实际情况是说得多,做得少。李群我每年都会去跟他们交流,我也看到自主研发是研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赵杰所长提及的李群自动化,是极具代表性的工业机器人创业公司。这家创办于2011年的轻量级工业机器人公司,软硬件都坚持自主研发。2017年即估值超10亿人民币,跻身准独角兽行列。
制造业和互联网具有迥然不同的基因,行业周期就是鲜明对比。工业机器人每款新产品在上市前,都要经历至少半年到一年的研发和测试。而对比中国共享单车,从兴起到衰败不过三年。
02
机遇:疫情5G催化,机器人将迎来强势爆发
“机器人行业开始阶段是做集成应用,早期大多是根据应用场景,比如汽车领域。经过这几年不断的努力,国产机器人都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秘书长 陈家良
近两年美国从“实体清单”的封锁,到芯片产业链的精准打击,在全方位的高精尖产业和人才上卡脖子。即便是华为有海思做芯片设计,制造的环节也没有握在自己手上,变数过大。
轻型机器人李群的发展过程,就是经历多年把整个的产品体系梳理出来,用国内供应链实现设计。这背后有一个完整的研发团队,从硬件到软件操作系统的闭环,实际上这就形成了李群的最大优势和壁垒。一个团队,一个产品,一个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武器,来攻打市场。
有了自主研发的闭环,只需要紧盯市场,快速迭代产品,实际上整个体系的效率会越来越高。
“机器人行业的企业目前大多属于创业型,这就造成了与工业产品需求之间有一个重要的过程——即如何从创业型企业转变为一个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企业,如何从创业者转变为企业家。”陈家良在访谈中指出国内机器人行业还处于创业阶段,但是已经有了一些推动者和实践者:
“目前李群在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前行和实践。他们在自主研发的道路上做了很大的努力,相信这会对机器人行业的智能制造,有非常的大的推动和引领作用。”
从最初汽车领域的集成应用,到针对工业各行业的机器人,陈家良认为优秀的公司不但要有好的技术和产品,更要有“人品”。在这个赛道上,对资本引入和企业扩张要有所规划,但不必对资本的追求过于焦虑。
03
挑战:内外双循环,立足国内放眼全球
“为什么要搞机器人自动化?是因为国家也有需要去转型。很多老企业还是用传统的思路去开展,没有自己核心的东西,试图以量来打败对手。”——上海纳博特斯克传动设备有限公司营销总监 宋杰
今年以来,政策层大力推进内循环,国产替代、自主品牌崛起将迎来契机。对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需要时间,要有耐心沉淀,甚至坐得住冷板凳。
“在中国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量的积累非常迅速,却鲜少有质变。许多进入行业的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却视图通过业务量来打败对手,这是不值得提倡的。”宋杰在访谈中提到:
“李群自动化是一家懂得发展指导的企业,无论是驱动一体、软件研发、算法研发,他们都在很有耐心地做实事。这是难能可贵之处……中国应该有更多这样有耐心、愿意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企业。”
李群自动化从上一阶段一开始,对于驱动、驱动运行、软件的研发等等都具有前瞻性,也一直致力于做这个,能够给这一波的工业智能化改造、国产品牌替代提供一些经验。
对于民族品牌的出海,宋杰认为“拓展海外自动化肯定是很好的一件事,但前提是产品质量要过硬,因为这不是一般的民用品、消费品,它是一个中间品、工业品。如果把产品带去海外,就要考虑一个售后成本的问题,如果产品不够稳定,在未来,成本将会拖很大的后腿。”
为了解决出海成本过高、模式过重的问题,李群的海外策略是,找各地的合作伙伴,跟当地合作伙伴输出。用输出产品、输出技术的方式,而不是李群直接去投产。
过去几年,李群在向韩国和东南亚都建立了渠道。从目前他们的反馈上,中国的品牌在国外也有机会,很多人愿意尝试中国的品牌。
04
征途:先研发后销售,技术路线催生工匠精神
“德国的工匠精神不是一上来就有的,一定是工业水准和整个社会的普世价值观需要这件事,做了这件事能够得到认可和回报,大家自然就做这件事情。”——李群自动化创始人,石金博
中国并非没有工匠精神。在航天、重工某些领域还是有很多这样的人。只是当下在中国快速发展的时代,改革开放前四十年,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太多机会,不需要追求极致,就可以快速变现。
“快速发展的时代给每个人的机遇,又使大家貌似忽略了对这种精益求精的这种工匠精神的追求,我还是坚信坚持做一件事情,然后把它做到精益求精,它终究会有变现的一天。”李群创始人石金博在访谈中说道。
在论及最关键的问题时说,石金博认为最主要还是人的问题。在应对市场过程中,需要快速补齐团队,快速应对没有碰到过的问题,甚至要发现没有处理的问题,之后怎么去把它给解决掉。建立一支能打的团队,非常重要。
工业机器人是B2B的模式,其好处在于一旦应对了一个企业、一个行业,就有了很多可以想象的空间,横向、纵向都有。在研发投入之后,再不断开拓市场,不断补充研发,进行迭代,形成优势。
同时,5G的发展也将催化全新的自动化产品,也将为智能化提供很好的通路保障,产生的机会。5G技术布局,也是自主品牌的机会。
05
自主品牌,行稳致远
国产机器人经历过投资者、机构们的意兴阑珊,也吃过客户的闭门羹。但工业机器人赛道上,海外已经有了四大家族、四小家族,国内需求开始井喷,必然跑出新的“四小龙”。
每个产业的周期和风格不同。相比于近几年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工业机器人的攻坚和扩张,没有镁光灯,没有大肆吆喝,没有风口上的猪,有的只是稳扎稳打,持续突围。
中国经济大环境已经经过了快速增长期,很多赛道从蓝海转为红海,降本增效、品牌创新是下十年的主流。面对未知风险,回归客观规律和商业常识,正如李群创始人石金博所言:
“我最终目标是实现它,而不是说我立了一个东西,然后去包装去卖。要实现它,那就必须按照实现它的客观规律是什么去做,那这个过程里面你要面对的不安定,困难、风险,你就是面对他,绕不开。除非想放弃不做了,才可能绕开。”
下个十年,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人,才能把握住长期机会,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