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轮,又称固结磨具,是由结合剂将磨料固结成一定形状(多数为圆形,中央有孔),并具有一定强度的固结磨具。磨料磨具号称机械工业的“牙齿”。
新中国成立以来,砂轮从主要依赖进口到自主生产,从小口径到大口径,品种也越来越多。宁波树脂砂轮厂厂长荆祖惠跟砂轮打交道50余年,倾注了大半辈子心血,也见证了其发展历程。虽然年逾古稀,他仍舍不得心爱的事业。
每天早上6时,76岁的荆祖惠与老伴张明珠一起,从市区家里出发,先坐地铁,再驾车,7时30分许到达位于鄞州经济开发区的工厂上班。作为宁波树脂砂轮厂的厂长,他可能是鄞州目前年龄最大的企业老总了。
荆祖惠在检查砂轮
半路出家 潜心钻研
1960年,17岁的荆祖惠初中毕业后在父亲开办的化工厂当了临时工。见转正无望,干了三年后,又去镇海县高塘公社、鄞县邱隘公社等社办企业工作。其间,他从事过很多工作。
196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接触了砂轮。
有一次,他出差到合肥,顺便去找合肥开关厂的一位朋友。不巧的是,这位朋友已调到合肥砂轮厂当领导。荆祖惠赶到那家工厂时,朋友正在开会,就让宁波老乡、实验室主任余起平接待。
合肥砂轮厂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一家砂轮厂,也是华东地区规模较大的砂轮厂。余主任的介绍,让荆祖惠大开眼界,也知道了什么是陶瓷砂轮、树脂砂轮,还有各种原材料及配方等,由此对砂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之后的几年,每次从宁波发货到合肥,再到收货款,他要在合肥停留半个月。那段时间里他自告奋勇,给余起平当起助手。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荆祖惠接触到了更多砂轮知识。其间,他还摘抄了不少砂轮配方。
1970年,他担任高塘综合厂车间主任。当时工厂机器设备少,也没有一台像样的车床,产品也不固定。而生产砂轮,不需要太多的设备,核心技术就是配方。于是,在他的主导下,工厂转产。
砂轮的生产是十分复杂的过程,磨料加入结合剂,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混料,用模具成型,再放入烘房干燥,继而装窑烧成,之后再进行机械加工打磨好。
但生产砂轮并非易事,一开始就遇到了很多困难。
首先是用电受限,生产一吨砂轮,耗电要4000多千瓦时。那时宁波电力供应紧张,而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用电需要事先安排,不是随便可以用的。
还有就是宁波缺少优质煤炭,市场上销售的煤炭品质一般。炼制陶瓷砂轮,需要1200℃烧结。于是,荆祖惠想出了一个土办法,在煤炭里加入废机油,这样温度就能达到1200℃。
不久,工厂炼出了两炉砂轮磨料。
当时的浙江省机器设备厂领导看到后,觉得砂轮片质量不错,承诺包销所有产品。荆祖惠甭提有多高兴了!
但打击接踵而来。
由于荆祖惠的家庭出身不好,当时有人逼他交出砂轮配方,还以“技术垄断”为由,向工厂领导告状。后来,荆祖惠被调至新碶工具厂,这件事让他很伤心,但他并没气馁。
荆祖惠与当时上海金山石化总厂的总工程师关系较好。该厂分别从日本和德国进口了切钢材和耐火材料的砂轮,号称是“不破碎砂轮”,即使把砂轮摔到地上也不会碎。得到这一信息后,荆祖惠十分好奇,想进去参观一下,但是该厂管理很严,没有证件进不了。于是,他就委托熟人收集了几片砂轮残片,拿来分析、研究。
有了样品,还需要理论知识。于是,他去上海图书馆查找砂轮方面的资料。
为了能多查阅一些资料,荆祖惠每次去图书馆,都带一壶水和干粮,从早上8时多进入,一直到下午闭馆才依依不舍出来。当时他没有复印和拍照设备,就用纸和笔从书本上摘抄。
砂轮既要锋利,又要耐磨。荆祖惠不断试验,不断改进砂轮原料配比。不久,工厂也能生产出每秒转50米的砂轮。回忆起那时的情景,荆祖惠自豪之情溢于言表,“那已经是当时国产砂轮中最高的水平了。国有砂轮厂转速最快的也是每秒转50米。”
刚刚出炉的砂轮
牛刀小试 斩获大单
197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到消息,上海人民工具五厂急需一批砂轮。原先,该厂砂轮主要靠进口,但是购买了1000片后,外汇没有了。
于是,荆祖惠主动上门推销,向该厂承诺一个月交出样品。
他提前3天把25片砂轮交给上海工厂时,对方很诧异,之前怎么也没听说宁波还有会制造砂轮的工厂。
对方对他们的砂轮质量半信半疑,要当场进行切割试验。
荆祖惠心中有点忐忑不安,毕竟人家工厂以往用的都是进口货。他在车间外面焦急地等待着。
半个小时后,信息反馈来了:砂轮可以与日本进口同类产品相媲美!上海人民工具五厂当场拍板,订货2万片,每片价格15元。这对于荆祖惠来说,利润简直太高了,一片砂轮的成本只需要3元钱。当然,与同类进口砂轮相比,价格上还是有优势,至少便宜了30%。
荆祖惠崭露头角后,被任命为工厂的技术科长兼供销科长。
不久,上海和江西的钢铁厂,景德镇的陶瓷加工厂,都使用了他们生产的砂轮。他们生产的砂轮在业界小有名气。
唐山大地震后,恢复重建架设电力铁塔需要砂轮5000片……订单不断飞来。
1980年,该厂又研制出一种树脂砂轮,每秒能转80米,这在国内尚属首创!
改革开放春风吹拂神州大地时,鄞县交通机械厂却面临亏损。经朋友介绍,当时的鄞县交通局领导找到荆祖惠,并于1981年6月把他“挖”了过来,任命他为厂长。
该厂没有固定的产品,主要是替他人加工。
荆祖惠到那里后,决定转产砂轮,企业当年就扭亏为盈。次年,企业更名为宁波树脂砂轮厂。
回忆起那段时间,荆祖惠颇有一种成就感。1983年,工厂产值首破1000万元,利润也有300万元。而且,纳税额排名全县企业第24位。1986年,企业产品开始出口到新加坡、美国等国家。上世纪90年代初,企业产值突破3000万元!
砂轮制作配方很关键
年近花甲 再创新业
2000年,宁波树脂砂轮厂准备转制时,荆祖惠已经57岁,准备与老伴提前退休去旅行。那时他的儿子和女儿都到了美国,在世界500强企业担任高管。
当时鄞县交通局下属集体企业有30家,宁波树脂砂轮厂利润占到这些企业利润总额的80%多,如果这家企业不能成功转制的话,将会影响其他企业转制。交通局领导找到荆祖惠做思想工作,希望企业能转制。
他从银行贷款1400多万元买下了工厂,宁波树脂砂轮厂也从集体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
从江东南路,到嵩江东路,再到鄞州经济开发区。伴随鄞州城市化的进程,宁波树脂砂轮厂多次迁址。
去年,工厂实现产值4000多万元。尽管产值不高,但主打中高端砂轮。该厂生产的砂轮已成功应用于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等大企业。
这些年,市场对优质砂轮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荆祖惠认为,砂轮企业的出路在于应用先进设备,提高产品档次。
这几年,各类新材料层出不穷,仅不锈钢种类就有100多种,每一种材料进行打磨、切割所用的砂轮也不尽相同,这对砂轮制造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别看砂轮只是薄薄的一片,但全球能生产直径500毫米及以上的企业并不多。“现在我们生产直径500毫米的砂轮技术已经很成熟,600毫米的也刚刚试制成功。下一步,还准备生产直径800毫米的!直径越大,对制造设备的要求更高。”荆祖惠说。目前,直径800毫米的砂轮,国产的还是空白。
荆祖惠表示,纵观世界各个重工业强国,都有全球知名的砂轮生产厂家。“这些国家在重工业化的过程中,砂轮厂家也在一步步成长,砂轮品质也在一点点提高,而砂轮品质提高后,就有能力加工硬度更高的材料、制造精度更好的设备。”
他表示,在有生之年还要继续执着于心爱的砂轮事业。“希望能并购一两家国外同行,使中国砂轮事业再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