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不息的长江,不仅风景优美,也是中国的经济大动脉。即日起,扬子晚报开设“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栏目,讲述长江新故事、探寻长江新变化,全景展现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长江经济带正在进行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实践。
在南京江北新区,有一家纯正“德国血统”的研发机构——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它是2016年6月在中德双方总理的见证下,由江北新区与德国工业4.0的核心应用研究机构Fraunhofer(弗劳恩霍夫协会)合作设立的。昨天,扬子晚报记者走访研究院并采访了专家,了解了这两年来研究院的成绩以及未来的规划。
自动采摘黄瓜机器人问世
在江北新区孵鹰大厦,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的办公点,个子很高,帅气儒雅的德方院长托马斯·克诺特(Thomas Knothe)博士、教授接受了扬子晚报记者的采访。
2011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工业4.0”的概念被首次提出,并被列入国家战略。无独有偶,中国于2015年启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谈及“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异同,托马斯教授表示:“中德两国的国家战略是吻合的,但也有小的区别,德国‘工业4.0’战略侧重于客户的个性定制产品的生产,更多的考虑整体概念、方法、工程,‘中国制造2025’则更侧重于提高生产力,强调引入新的技术来提升制造业的自动化水平。”另外,推行机制也不同,德国主要由产业界的协会来驱动;而中国是自上而下政策的执行,政府主导的成分更多些。
托马斯教授分析说:“两国之间可以求同存异,开展包括两国政府主导的科研项目的合作、协会的合作以及各企业的合作。”
提及“智能制造”,许多人认为距离现实生活太远,而事实上已经有了很接地气的应用。托马斯教授举例说,德国技术将在中国得到应用,比如德国开发了可以为农户自动采摘黄瓜的机器人方案,中国企业则更多希望开发自动采摘蘑菇与其他菌类的技术。
为什么落户南京?托马斯教授说,这是在考察了北京、上海、成都、青岛之后做出的决定。一方面作为制造业大省,江苏存在很多机会;另一方面,江苏省政府非常欢迎和重视科研机构进驻。而最终选址江北新区,主要看重它是新设立的国家级新区,有发展前景。
为南京企业注入“智能内核”
两年来,德国“工业4.0”战略和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在这里完美融合。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帮助很多传统制造企业进行了智能化的改造,南瑞集团就是其中之一。据介绍,研究院和南瑞签订了一个战略合作协议,如今已有好几个项目落地。
“我们为南瑞做方案速度快,一般咨询公司要半年,我们3个月。”研究院技术总监郑堃说。利用工业4.0柔性制造理念,打造智能产品的完整智能化车间,减少人工的投入,降低成本。据悉,除南瑞以外,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还为大全集团等四五家南京企业注入“智能内核”。
“去年智能机器人大会,我们展示了机器人打磨玛莎拉蒂漆面,表面形状不规则,一般是人工抛光打磨,我们的机器人可替代人工,精度很好。”郑堃说,不需要修改编程,因为机器人可以根据“服务对象”的变化而改变工作路径,例如不久前打磨了一座60米高的佛像。另一个案例是一人高的貔貅,过去打磨前必须先花一周时间扫描,而他们的“立反馈”传感器只需半天即完成打磨。郑堃还透露,高铁、动车表面也有打磨需求,有望接到订单。
在德国也要建立研发中心
据介绍,该研究院将通过整合智能制造展示、培训和应用为一体的三合一平台,打造江苏智能制造的标杆。最新进展是:应用中心目前已投入运行;培训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与装修已完成。展示中心目前正在进行设备招投标采购等筹备工作,后期将进行设备调试工作。展示中心和培训中心暂定于明年4月份投入运行。
在“中德”的规划中,他们不仅要为江苏的制造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还致力于为全国的制造企业提供先进服务。据介绍,研究院将利用中德双方技术、管理经验,协助政府和主导产业的参与者实施智能制造解决方案,辐射并带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智能制造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并在全国开设分支机构。此外,研究院还规划在德国也建立“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创新研发中心”,巩固中德技术合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