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半年,全球航运市场小幅上涨,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强,全球船舶市场延续去年回升势头。我国新承接船舶订单同比大幅增长,造船完工量同比下降,手持船舶订单止跌回升。融资难、交船难、盈利难的问题仍然存在,船舶工业平稳健康发展仍面临较大挑战。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三大造船指标两增一降
上半年,全国造船完工1886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8.9%。承接新船订单227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97.2%。6月底,手持船舶订单910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9.9%。
(二)船舶出口有增有降
上半年,全国完工出口船173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30.8%;承接出口船订单204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02%;年底手持出口船订单812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9%。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92.2%、90.2%和89.2%。
(三)船舶行业经济效益同比下降
1~5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1210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43亿元,同比下降2.6%。其中,船舶制造企业788亿元,同比下降4.8%;船舶配套设备制造企业271亿元,同比增长0.3%;船舶修理企业74.6亿元,同比下降13.8%;船舶改装企业33.9亿元,同比增长8%;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153亿元,同比增长14.9%。
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1.4亿元,同比下降26.1%。其中,船舶制造企业9.3亿元,同比下降67.8%;船舶配套设备制造企业8.9亿元,同比下降42.2%;船舶修理企业亏损0.7亿元;船舶改装企业2亿元,同比增长39.3%;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7.6亿元,同比增长117%。
二、经济运行的特点
(一)紧盯优势紧抓高端,产品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上半年,我国骨干船舶企业紧抓市场回暖的有力时机,继续保持在散货船订单承接的优势,扬子江船业、江苏新时代、上海外高桥、青岛北船等单位批量承接矿砂船订单;同时在2500客位豪华客滚船、7800车位货滚船、8.4万立方米超大型液化气船、1.86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LNG)加注船、极地探险邮船等高端船型市场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骨干企业重点围绕精益造船,加强管理体系建设,2万箱集装箱船、8000车位汽车滚装船、35万吨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等一批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海工项目成功交付。
(二)不断加强生产管理,千方百计降低成本
上半年,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倒逼企业加强生产管理,千方百计降低成本。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研究制定《中船集团公司“成本工程”实施方案》,明确降本硬任务,采取降本硬措施、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通过开展“转模-精益造船”模式,扎实推进造船指标对标工作,生产管理水平持续提高、大连中远川崎通过推进智能制造工程和加强生产管理等措施,船体建模率、预舾装率、钢材一次利用率和造船效率等主要生产指标已达到日韩先进水平、扬子江船业集团通过实施精益管理,全力确保首制产品的顺利交付,优化工艺流程,缩短船台船坞周期,造船完工量同比增长27%。
(三)兼并重组加速推进,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上半年,船市初步显现回升迹象,但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的矛盾仍然存在,在市场倒逼机制和政策引导的共同作用下,我国过剩产能进一步压减。中远海运集团压减造船产能超过360万载重吨,压减海工产能9个项目、招商局集团削减150万造船产能;中船工业和中船重工集团通过推动老厂区搬迁、优化存量产能、兼并重组等方式继续压减过剩产能;中集安瑞科整合南通太平洋海洋工程、厦门象屿收购南通明德重工、青岛华通资本重整青岛造船厂等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加快推进;上半年,我国造船完工量前10家企业集中度为67.9%,比2017年底提高9.6个百分点;新承接订单量前10家企业集中度为83.3%,比2017年底提高 9.9个百分点,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四)关键设备制造获得突破,自主设计研发取得进展
上半年,我国配套企业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顺应市场需求,一批关键设备制造取得成功,自主研发取得新进展。6EX340EF超长冲程低速柴油机、ACD320DF双燃料船用中速发动机、CHD622V20型船用高速大功率柴油机等自主品牌获得市场认可;青岛双瑞成为全球首家获国际海事组织(IMO)新G8型式认证,我国首台商业实船船用脱硫洗涤设备下线装船,首台国产海上平台用燃气轮机发电机组交付使用;船舶综合电力推进系统工程化技术研制项目取得重要成果。
三、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
(一)原材料成本高位上涨,行业盈利水平大幅下降
上半年,船用钢材价格延续上涨态势,6月底,20mm船板月均价格达到4850元/吨,同比上涨超过30%。船用钢材的持续高涨给船舶企业生产经营造成巨大压力,一方面,散货船是我国的主力建造船型,其钢材价格占全船价格的比值超过25%,钢材价格的上涨将直接影响企业利润水平;另一方面,企业建造高技术船舶的成本高企,甚至部分船型自合同签订到开工建造就有因钢材价格上涨而出现亏损的情况。除此之外,劳动力、物流成本的刚性上涨给企业经营带来很大压力。统计显示,我国船舶制造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67.8%,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仅为1.2%,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行业盈利水平大幅下降。
(二)融资难问题对船舶企业生产经营影响较大
当前,国际航运和造船市场初现复苏态势,但受地缘政治、贸易摩擦等外部因素影响,复苏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国内主要金融机构对我国船舶行业信贷支持普遍持谨慎态度,部分银行为规避风险对船舶企业融资采取“一刀切”做法,无法贯彻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在低迷的市场环境下,船舶首付款只有5~10%,企业一方面为完成船舶建造需先行垫付大量资金,对融资的依赖愈发强烈;另一方面由于无法开立预付款保函不敢接单,即使接单也因开立保函周期过长导致订单无法生效。船舶企业外部生存环境快速恶化。
(三)新船型和新技术研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上半年,我国船企在船舶设计差异化要求的快速响应、特种船舶和高附加值船型建造竞争力不强,船舶产品结构相对单一的问题显现。主要承接的船型仍以散货船为主,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大型集装箱船等船型鲜有成交。目前新船市场的成交船型大多为小批次,多品种船舶,这对企业设计技术储备、产品开发能力和船型储备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船企在设计研发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海工运营市场有所复苏,建造市场未见明显好转
上半年,受益于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攀升,海洋工程装备运营市场温和复苏,二手海工市场成交活跃,供需过剩矛盾进一步缓和。但受制于手持订单规模庞大,短期内海工建造市场新造需求依旧有限,装备价格持续低迷。1-6月份,全球共成交各类海洋工程装备36艘/座、53亿美元,以金额计,同比下滑23%。另一方面,船东的谨慎和二手海工市场的活跃,给海洋工程装备的交付造成困难,长期无法交付的海工项目给企业运营带来巨大压力。
四、市场预测和建议
(一)预测
2018年,全球经济仍将保持温和复苏,海运贸易需求小幅增长,但受国际贸易摩擦和环保新规实施的影响,船东订造新船需求趋于谨慎。部分细分船型市场和新航线新船需求市场将继续保持活跃。预测2018年全球新船成交量约为8000万载重吨;造船完工量在9000万载重吨左右;手持订单量可望保持在1.9亿载重吨水平。预计2018年,我国造船完工量约3600万载重吨,新承接船舶订单量有望比上年增长,年底手持船舶订单将维持在9000万载重吨左右。
(二)建议
1、继续加大对优强船舶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当前,尽管航运和造船市场仍未摆脱低迷态势,供需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但新造船市场初现回升走势,一批产品技术高、管理效益好的优强船舶企业表现突出,随着中长期新船市场的逐步回升,这些船舶企业将是我国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先行者。建议我国金融机构继续落实差异化信贷政策,与优强船舶企业建立双沟通联系机制,探索发展共赢的合作模式,共同实现船舶行业健康平稳发展。
2、多措并举落实海洋工程装备的去库存工作
通过“一带一路”等国家政策影响,积极与沿线国家地区开展合作,联合开展油气资源开发,扩大海洋工程装备使用需求,支持有条件的金融机构通过融资租赁或出售的方式,统一处理企业手中优质的海洋工程装备,根据市场的变化,适时运作,化解企业在手风险。
3、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今后三年要重点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三大攻坚战,国家先后出台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和《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等政策文件。当前,国家对环保的要求日益提高,对监管的力度日益增大,全行业对此应有清醒认识,不断加强对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提高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
4、积极拓展船舶海工新视野,努力提高自身竞争能力
当前,国际新造船市场竞争激烈,新船价格回升乏力,综合成本刚性上涨,船舶企业的盈利能力大幅下降。面对严峻的外部环境,我国造船企业一方面要继续做好技术创新、改进管理、成本控制、提质增效等工作,同时还要主动扩宽视野,密切关注海上风电、海上牧场、海上旅游和海底矿业等领域的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提高自身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