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04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上继美、德之后的第三贸易大国。持续增长的外贸出口与投资、消费一起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对外贸易不仅为中国创造了大...
2004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上继美、德之后的第三贸易大国。持续增长的外贸出口与投资、消费一起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对外贸易不仅为中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对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的外贸增长在极大地促进本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为世界经济的增长作出巨大的贡献。据商务部统计,从1990年至2004年,中国的累计进口额高达2.8万亿美元,年均增速超过世界进口平均增速10多个百分点。在2003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了37%,对全球货物贸易增长的贡献率为11.3%,居世界第1位。联合国贸发会议公布的《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也认为,中国与美国一起已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两大发动机之一。 查阅最全面的金融(银行、保险、证券、外汇、农信社、城商行、外资银行)信息和最有价值的金融资源请登陆中国金融资源总库
但是,由于中国的外贸长期维持粗放式的增长方式,虽然贸易数额巨大,但贸易结构和创利能力不尽合理,特别是在中国进入全面对外开放新阶段之后,中国传统对外贸易战略潜在矛盾和问题也在随着中国贸易地位的上升而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在新的开放时期,有必要修正本国的贸易政策和贸易发展战略,实现外贸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贸易结构的失调
从贸易结构上看,虽然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大幅增长,但是由于加工贸易在中国出口产品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使得贸易对国民财富增长的贡献比较有限。根据国际经验,采取来料加工的方式的加工贸易,国家从国际贸易中实得外汇收入平均约为贸易额的20%,而国民从加工贸易中获得的收益则更为有限。
另一方面,中国对外出口产品中,虽然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年增加,但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依然很低。据中国海关统计,2004年高新技术产品在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的比例仅为27.9%,而这些所谓的高新技术产品中还绝大部分使用国外的核心零部件或者关键性技术。另外,中国出口的大部分产品都是由三资企业完成的。据统计,在2004年前三季度,中国对外出口中三资企业所占比重已经超过50%。其中,在三资企业出口中,很大一部分是为国际知名厂商的贴牌生产,由于中国没有自己的品牌,大部分利润都由外商赚去了。目前中国的贸易结构停留在“以外商为主”阶段,需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转换。
重商主义的“出口创汇”
中国传统贸易战略是以“出口创汇”为基本指导原则的,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中国的外贸长期维持出口大于进口的“顺差”状态。在贸易规模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中国的传统外贸出口增长出现了难以为继的局面。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努力扩大出口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和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扩大出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和优惠政策,如为出口企业提供优惠贷款、贴息、出口补贴、退税等,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中国外贸出口连续20多年保持比中国GDP增长高出一倍的速度增长。但是,这种带有浓重的“重商主义”色彩的贸易增长方式在长期内是无法维持的。一方面,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扭曲了国内经济的资源配置,也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特别是出口退税已经成为中国外贸发展的巨大成本和代价。另一方面,持续的贸易盈余也会使一国的外汇储备居高不下,对本国的汇率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粗放式出口导致国际贸易摩擦
大规模的商品出口还会引发不必要的国际贸易摩擦。近年来,世界各国针对中国商品的反倾销案件不断增多。据WTO统计,1995~2003年,中国遭受其他WTO成员的反倾销立案调查次数为356件,占WTO成员反倾销案件总数的14.7%,最终遭受反倾销制裁的案件254起,占WTO反倾销总量的16.8%。
从时间上看,中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次数逐年上升,在20世纪80年代,平均每年立案6.5起,20世纪90年代前期平均每年立案31.8起,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平均每年立案37.6起,而在进入21世纪之后,2001~2003年中国被反倾销立案数分别为55起、51起和47起,2004年上半年,其他WTO成员针对中国的反倾销立案数为23起,位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产品成为世界各国的反倾销调查对象,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偏低。这与中国传统的出口创汇外贸发展战略密切相关。中国出口商品大多为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由于中国劳动力价格便宜,中国的出口厂商在国际市场上一味压低价格,造成中国出口产品长期处于增量不增价的局面,产品的升级换代缓慢,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国商品大量存在于国际市场,一方面引起国内厂商的恶性竞争,无法体现中国劳动力的正常价值,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倾销的感觉,引发国际经济摩擦。特别是在世界不少国家目前还不愿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情况下,中国商品在国际反倾销调查中往往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要破解与外部世界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的难题,中国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彻底改变传统以出口创汇为首要目标的粗放式外贸发展战略问题。
树立新开放观转变外贸战略
首先,在新的全面开放条件下,中国外贸要摒弃那种不惜代价地追求扩大出口的传统战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依靠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尽快实现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同时修正或取消不合时宜的出口鼓励政策,从出口创汇型的指导政策向出口创利和维护公平贸易环境的外贸指导政策转变。
其次,中国要加速由低效、低附加值的数量型增长向高效高附加值的出口战略转变,特别是防止本国企业为了争夺国际市场,恶性价格竞争,既引发国际社会对中国商品的歧视,也恶化了中国的贸易条件,造成不必要的国际贸易摩擦和利益损失。
第三,中国要积极探索并尽快建立绿色贸易制度,在实施外贸出口战略转变中要尽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出口结构,减少污染性产品生产出口,促进经济和外贸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要改变传统的重商主义的出口创汇思想,在重视外贸出口增长的同时,适应扩大中国的进口规模。特别是在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非常庞大的情况下,适当地扩大进口不仅能够缓解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同时也能提升本国国民的福利,并有利于中国外贸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外贸增长在极大地促进本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为世界经济的增长作出巨大的贡献。据商务部统计,从1990年至2004年,中国的累计进口额高达2.8万亿美元,年均增速超过世界进口平均增速10多个百分点。在2003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了37%,对全球货物贸易增长的贡献率为11.3%,居世界第1位。联合国贸发会议公布的《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也认为,中国与美国一起已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两大发动机之一。 查阅最全面的金融(银行、保险、证券、外汇、农信社、城商行、外资银行)信息和最有价值的金融资源请登陆中国金融资源总库
但是,由于中国的外贸长期维持粗放式的增长方式,虽然贸易数额巨大,但贸易结构和创利能力不尽合理,特别是在中国进入全面对外开放新阶段之后,中国传统对外贸易战略潜在矛盾和问题也在随着中国贸易地位的上升而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在新的开放时期,有必要修正本国的贸易政策和贸易发展战略,实现外贸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贸易结构的失调
从贸易结构上看,虽然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大幅增长,但是由于加工贸易在中国出口产品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使得贸易对国民财富增长的贡献比较有限。根据国际经验,采取来料加工的方式的加工贸易,国家从国际贸易中实得外汇收入平均约为贸易额的20%,而国民从加工贸易中获得的收益则更为有限。
另一方面,中国对外出口产品中,虽然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年增加,但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依然很低。据中国海关统计,2004年高新技术产品在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的比例仅为27.9%,而这些所谓的高新技术产品中还绝大部分使用国外的核心零部件或者关键性技术。另外,中国出口的大部分产品都是由三资企业完成的。据统计,在2004年前三季度,中国对外出口中三资企业所占比重已经超过50%。其中,在三资企业出口中,很大一部分是为国际知名厂商的贴牌生产,由于中国没有自己的品牌,大部分利润都由外商赚去了。目前中国的贸易结构停留在“以外商为主”阶段,需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转换。
重商主义的“出口创汇”
中国传统贸易战略是以“出口创汇”为基本指导原则的,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中国的外贸长期维持出口大于进口的“顺差”状态。在贸易规模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中国的传统外贸出口增长出现了难以为继的局面。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努力扩大出口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和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扩大出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和优惠政策,如为出口企业提供优惠贷款、贴息、出口补贴、退税等,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中国外贸出口连续20多年保持比中国GDP增长高出一倍的速度增长。但是,这种带有浓重的“重商主义”色彩的贸易增长方式在长期内是无法维持的。一方面,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扭曲了国内经济的资源配置,也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特别是出口退税已经成为中国外贸发展的巨大成本和代价。另一方面,持续的贸易盈余也会使一国的外汇储备居高不下,对本国的汇率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粗放式出口导致国际贸易摩擦
大规模的商品出口还会引发不必要的国际贸易摩擦。近年来,世界各国针对中国商品的反倾销案件不断增多。据WTO统计,1995~2003年,中国遭受其他WTO成员的反倾销立案调查次数为356件,占WTO成员反倾销案件总数的14.7%,最终遭受反倾销制裁的案件254起,占WTO反倾销总量的16.8%。
从时间上看,中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次数逐年上升,在20世纪80年代,平均每年立案6.5起,20世纪90年代前期平均每年立案31.8起,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平均每年立案37.6起,而在进入21世纪之后,2001~2003年中国被反倾销立案数分别为55起、51起和47起,2004年上半年,其他WTO成员针对中国的反倾销立案数为23起,位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产品成为世界各国的反倾销调查对象,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偏低。这与中国传统的出口创汇外贸发展战略密切相关。中国出口商品大多为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由于中国劳动力价格便宜,中国的出口厂商在国际市场上一味压低价格,造成中国出口产品长期处于增量不增价的局面,产品的升级换代缓慢,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国商品大量存在于国际市场,一方面引起国内厂商的恶性竞争,无法体现中国劳动力的正常价值,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倾销的感觉,引发国际经济摩擦。特别是在世界不少国家目前还不愿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情况下,中国商品在国际反倾销调查中往往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要破解与外部世界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的难题,中国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彻底改变传统以出口创汇为首要目标的粗放式外贸发展战略问题。
树立新开放观转变外贸战略
首先,在新的全面开放条件下,中国外贸要摒弃那种不惜代价地追求扩大出口的传统战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依靠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尽快实现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同时修正或取消不合时宜的出口鼓励政策,从出口创汇型的指导政策向出口创利和维护公平贸易环境的外贸指导政策转变。
其次,中国要加速由低效、低附加值的数量型增长向高效高附加值的出口战略转变,特别是防止本国企业为了争夺国际市场,恶性价格竞争,既引发国际社会对中国商品的歧视,也恶化了中国的贸易条件,造成不必要的国际贸易摩擦和利益损失。
第三,中国要积极探索并尽快建立绿色贸易制度,在实施外贸出口战略转变中要尽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出口结构,减少污染性产品生产出口,促进经济和外贸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要改变传统的重商主义的出口创汇思想,在重视外贸出口增长的同时,适应扩大中国的进口规模。特别是在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非常庞大的情况下,适当地扩大进口不仅能够缓解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同时也能提升本国国民的福利,并有利于中国外贸的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