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编者按: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需要新理念,而创新已被列为“十三五”时期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审视当今活跃于创新大潮中的国内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ld...
编者按: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需要新理念,而创新已被列为“十三五”时期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审视当今活跃于创新大潮中的国内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共舞者”,创新基因已深入其髓:他们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有效鼓励创新活动,并激发创新活力。但必须正视,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创新能力仍然不强,我们需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一切有利于创新的想法得到尊重。《经济参考报》即日起推出“解码创新基因”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现有的创新环境则是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对于那些并非处于聚光灯之下、生长于原野的非明星企业。《经济参考报》记者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访问”的形式,历时近两月,收集有效问卷1048份,实地采访10余个省份的近百家创新型企业。调研发现,创新驱动战略激活一池春水,体量小但灵活度高的中小微企业已成为当前创新的主力军,他们有激情、有活力却体虚贫血,政策“易感”,免疫力低下,“青春期”遭遇“亚健康”,渴求一个适宜生长的生态。
“青春”:中小微企业更舍得研发投入
如果按照年龄段划分,作为创新驱动主力军的中小企业犹如初出茅庐的热血青年,普遍囊中羞涩却极舍得花钱,体量偏小但爆发力惊人,展现出“有志不在年高”的欣欣向荣之势。
1048份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显示,中小企业成为原始创新的最大主体。占比59.3%的中型企业开展了原始创新,在所有类型企业中占比最高。大型企业和特大型企业这一比例分别为54.6%和58.3%,小微型企业占比略低,也有48.1%的已从事原始创新。
在创新投入上,中、小微型企业也比大型企业更舍得花钱。按照国际经验,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额5%以上才会具有一定竞争力。调查问卷数据显示,48.89%的中型企业达到这一水平,在所有类型企业中占比最高;小微企业次之,占比46.3%的小微型企业达到这一水平。而专职研发人员占职工比例在10%以上的也以中型规模企业为首,数据分析显示,占比55.53%的中型企业这一比例超过10%。
中小型企业在创新研发上舍得花钱,而且不乏远见。重庆微标CEO段文彬用10年时间,把企业带上了国内RFID无线射频识别行业的第三把交椅。“公司研发人员占所有员工的65%以上,尽管2015年的营收额只有4000万元,但我们依然把利润的80%投入到创新研发当中。10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提前两年做研发技术储备,这也是我们持续发展的前提。”
舍得投入创新,换来的是指数级的回报和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的延伸。交叉分析调查数据显示,在研发投入占销售额5%以上的企业中,有近六成的企业其非制造环节(研发设计、品牌价值、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对企业利润的贡献率在50%以上。国家北斗芯片特聘专家周文益回国创办西安航天华讯科技公司,公司近三年来利润增长率在200%—400%之间。他告诉记者,公司主要从事研发设计,制造环节全部外包,非制造环节对企业利润的贡献至少可达到70%以上。
“展现在面前的是一片神奇而迷人的市场。”周文益说。无论是被称为“工业味精”的石墨烯,还是北斗导航、3D打印技术……当前技术创新受益的不只是单个的企业或行业,所带来的是跨界跨行业的整体提升。
“市场是驱动创新的最好推进器”,重庆市科委创新发展办公室主任陈军感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提出已有18年,但真正让企业重视这一句话却是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之后。调查数据显示,占比74.5%的受访企业把研发经费投向了产品研发。“曾经拼资源、靠产能都能挣钱,现在不行了,再不创新就没有出路了。”获得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江苏凯宫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善珍认为,想办成百年公司,靠创新、靠产品、靠人品。
“贫血”:创新投入压力过大
调研数据显示,研发投入巨大,经历爆发式生长的创新主体普遍呈现“贫血”状态。问卷分析数据显示,企业研发资金主要来自政府资金、企业自筹、银行信贷三个渠道。其中,超9成受访企业研发资金的主要来源为企业自筹,来自银行贷款和政府资金的占比分别为37%和25%。占比超过一半的企业表示,影响企业创新的主要问题在于创新投入压力过大。
企业作为创新驱动的主体,一方面新开拓的市场潜力无限,另一方面却是可用资金捉襟见肘。一句“我的实力撑不起我的梦想”成为他们开疆拓土之路上最无奈的心声。“20年前我接单绣星巴克的标志,后来才知道那叫星巴克,我得绣多少个星巴克,才能喝得起一杯星巴克!”尽管生意不好做,但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心悦电脑绣花有限公司董事长万素丽仍下定决心从代工转向打造自有品牌,在为国外品牌代工20年后注册了自己的刺绣商标“凤仪天下”。总产值6000万元的企业,3年时间为品牌推广和技术研发砸进去了4000万元。然而,从去年底至今,她却因为流动资金紧张推掉了将近90%的订单。
“创新研发就是烧钱”,作为纺织行业机械制造的带头人,苏善珍在研发络筒机上投入高达1个多亿,企业资金链极度紧张,却始终未见财政的科技资金支持。这位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的企业家不禁疑问,“国家花了那么多科技资金,都给了谁?有成果的又有多少?”
在问卷调查中,企业回答“创新政策上的诉求”时,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希望提供研发资金扶持”“希望根据创新型企业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制定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希望完善配套服务,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其中,72.04%的受访企业期盼“加大研发资金扶持力度”。
企业税负重、融资成本高等老大难问题,无疑加剧了创新企业的“贫血”状况。以江苏笛莎公主文化创意产业有限责任公司为例,去年企业盈利1000多万元,同时缴税也达1000万元,税负占企业3%到4%的运营成本。“公司的销售收入中税费约占8%到10%。”
江西赣州一家创新型企业负责人在问卷上写道:“企业自主创新,资金人才投入较大,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成果。而在研发时间内,企业可能经历各种风风雨雨,在市场行情不好,整个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疲软背景下,是否继续投入研发成为企业最纠结的问题,毕竟前期已经砸进去不少,但要出成果还遥遥无期。”
创新型企业在业务上创新,其本身也属新生事物。然而,在当前的政策环境下,这些企业还经常遭遇“新生不适应症”。受访企业反映,将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是此次全面营改增减税规模较大、受益面较广的一项利好举措。然而,对于轻资产、人力成本占比较大的创新型企业来说,只针对研发设备的增值抵扣对其降低税负成本影响不大。“一边松绑、一边税收增长”,广西柳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局局长董秀鸾告诉记者,开发区15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现已有10多家明确表示不进行复审。
在江西省科技厅重大专项处处长张维敏看来,科研创新重心从体制内科研院所向企业主体转移,但相关配套的制度供给并未跟上,且存在把企业的创新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混为一谈的误区。同样是购买一台进口研发设备,高校去买可享受关税减免政策。“但企业却不行,因为你的营业执照上写的是生产企业,怎么证明是用于生产还是研发?”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企业在创新创业政策上的诉求排在前三的以此分别为提供研发资金扶持、根据创新型企业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制定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和完善配套服务,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其中72%的受访企业呼吁加大研发资金扶持力度。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也认为,落实创新政策,免税是更大的政绩。
创新性企业在瞄准市场上无疑更有优势,但在当前成本重压下,生存压力和投入动力互相角力,束缚、制约了企业抢抓战略机遇。数据分析显示,66.89%的企业认为,国家产业扶持、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影响企业创新投入。此外,有55.25%的企业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也影响企业的创新投入。
“亚健康”:政策和制度成发展瓶颈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创新型企业有活力,有冲劲,也有爆发力,但无奈体量偏小,对当地财税的贡献远低于传统大型企业。加上其本身尚处在一个创新创业制度正逐步完善的环境下,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巩固高度依赖于外部环境,活力无限却免疫力低下。
29岁获评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次年离开大学创业的西安铂力特激光成形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薛蕾一脸阳光,内心却时常焦虑。公司和人一样年轻,但发展速度惊人,成立不满5年已成为全国金属3D打印行业的龙头企业,市场每年以60%的速度增长。但记者看到,这样一家快速成长的公司仍窝在一栋低矮狭窄的两层楼中。薛蕾无奈地说:“早在3年前,我们就申请建新厂,但进度比较慢。经过多次协调,才征了地,启动建设。”
在回答“影响企业创新的主要因素”时,受访企业中32.54%的选择“税收、考核等现有机制不利于创新”,29.68%的选择“政府支持引导不足(包括审批难、简政放权不足、行政法规受限等)”,16.98%的选择“缺乏公平竞争环境”。“中小创新企业需要呵护,需要重视,不要让好苗子在等待中枯死。”薛蕾说,这一轮创新驱动所聚焦的领域, 技术水平和国外相比多数处于并跑甚至领跑阶段,建议多关注这些技术水平高、创新有代表的企业发展。“不是要政府违反原则,而是及时落实政策、回应企业诉求。”
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创新型企业对当地政府,尤其是主要领导高度依赖。“免费的楼宇并不重要,企业更看重的背后的软服务。”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对企业来说,最大的政策风险来自于政府领导层更新,个人因素影响有时甚至会强过政策因素。这一论述在企业也得到反映。西南某地一位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正是当地主要领导对机器人产业的正确理解,才使得这里成为产业链最完整、产业全国集聚程度最高的区域。
政策直接影响着一些创新模式的推广。上海紫竹创业孵化器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嘉敏和记者表示,曾经有一个代驾相关的创业项目,一开始园区担心政策上通不过,在园区评审时就关掉了这一项目,后来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了它一点投资。结果这一模式很快就推开了,政策也没有一棍子将它打死。“未来的机会肯定是跨界和分享,在前置审批上要给创新企业几个月的包容期”。
长三角地区一位经信系统相关负责人说,现在面对创新业态,有些政府部门的监管不是“虚心”帮助而是“心虚”轻视,最终要么是被市场倒逼着改革,既定的策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只能推陈出新;要么这些创新业态被逼得无路可走。“新经济工作者在这边拍桌子骂娘说政府不鼓励创新,换一个门出去,老百姓又说监管部门怎么不管这些披着‘外衣’的创新骗子,政府部门需要尽快在创新和规范之间求得平衡。”
和传统企业相比,创新型企业在抢抓、瞄准市场需求上无疑更有优势。在这一过程中,来自政府层面的需求牵引常常起到“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原铁道部对车辆实行车辆标签化管理,使得中国的三家RFID无线射频相关公司独步全球。段文彬最自豪的在于,他的企业研发的设备能跟上中国高铁300公里时速的速度,而美国同行却只能做到80公里时速。
段文彬属于幸运者,在调研中,创新型企业研发的产品使用受限,甚至国内使用缓于国外的现象也部分存在。江苏常州碳星科技公司从事石墨烯油水分离产品开发,其研发的油水分离器样机用于采油,每桶油可节约成本5美元。然而,比较尴尬的是这一技术已于一年前引起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的关注,现已进入测试阶段。国内某大型油田时隔半年后才前来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