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不能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不能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在中国经济已进入提质增效“第二季”之际,中央再次强调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特别是明确提出实现不带来后遗症的速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展是硬道理。但如果把发展简单化为一切围绕GDP的指挥棒转,忽视乃至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难免事与愿违,带来诸多影响科学发展的后遗症。
一是结构失衡。什么能够带来短期效益就上什么,大家一拥而上,而重要的难以短期见效的基础性项目却无人问津。如曾经有20多个省份都把上汽车工业列为“主攻方向”,各地竞相把房地产业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一些关系国家发展和民生产业却在一些地方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二是产能过剩。由于一些地方和部门片面追求速度,追求短期效益,生产和经营方式粗放,导致一些科技含量不高的行业产能过剩,产品积压。三是环境污染。从武汉东湖到昆明滇池,都经历了先污染再治理的过程。而范围愈来愈大、频率愈来愈高、持续时间愈来愈长的雾霾,要得到控制和治理,难度愈发增大。四是债务加重。审计署此前发布的对36个地方政府债务情况的调查显示,两年来这些地方政府的债务增长13%。一些地方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旧债未还又添新债,一些投资项目明显超出了实际需要和可以承受的能力。
要在科学发展、保持合理增长的同时,防止发生副作用和后遗症,必须坚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中国经济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总量已经今非昔比,速度的适当回落是规律使然。只有顺应规律,顺势而为,放眼长远,科学发展,才能在不留后遗症的基础上,保持高质量的发展。
一要均衡发展。以中国人口之多、地域之广,必须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严守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这也是此次会议把粮食安全作为六大任务之首的原因。同时,调整结构要坚持综合平衡,全面协调地发展。既要大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要巩固重要基础性产业,形成功能完备、配套衔接的行业、产业体系和布局,以及多点支撑的局面,改变过度依赖汽车、电子、房地产等少数行业的现状,控制和压缩产能过剩的行业。
二要量力而行。要坚决遏制盲目投资、重复投资、“摊大饼”建设,适度降低投资规模,提高投资效益。要在认真清理过度负债、对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行为进行追责的同时,把有限的财力用于重要基础性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
三要保护环境。要制定刚性规划,保护好现有的森林、草原、湿地、湖泊和江河。要改变先污染再治理的老套路,对环境不达标的项目,经济效益再显著也坚决不能放行,并建立责任倒查和追究机制。要把保护环境作为硬指标,列入考核体系中来。
四是提高质量。GDP只是增量。实践证明,只计增量不计存量的增长,未必是实实在在的增长。因此,需要努力降低能耗、水耗及各种中间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切实减少增长的代价,以实现不留后遗症的经济增长速度。(作者为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所长)